我们常说“游泳”一词,“游”和“泳”在字义上有区别吗?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说“你游一下”却不说“你泳一下”?今天我们使用的游字,兼并了古时的“游”“遊”二字这两个本是不同的字,在简化汉字时“同音归并”,合二为一了。
在过去,相较于“游”,遊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泛《论语》中除了人名“子游”,鲜少出现“游”字,而“遊”字却用得多
游,甲骨文字形为
,左边是一杆大旗,右下部是一个人,像人执着一杆旗金文字形将人换成水形,表示旌旗之飘动像水流之形虽然今天我们看来游字部首为“三点水”,但《说文解字》并没有将其放在“水部”,而是与旗、旌、旅、族等字同在一部。
许慎解释游字为“游,旌旗之流也”游字本义为人执旗子,由此可以引申为旗子的飘动,又可以引申为在水上漂浮《诗经·邶风·谷风》 中有:“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游和泳有什么区别呢?《说文解字》解释“泳”字为“泳,潜行水中也。
”即泳为在水中潜行,游为在水上漂浮这句诗即是说:遇到那浅的河水,水下潜泳、水上漂游都能渡过后来,游也泛指游泳,如《韩非子·难势》:“越人善游矣”是说越国人是很善于游泳的
再看“遊”字,《说文解字》中,它偏偏也没有被放在表“走之底”的“辵(chuò)部”,许慎将它列在“游”字之下,说是“古文游”从字形即可看出,这个“遊”是走动之游,突出的是表走动的“辵”,因此在古时表达与行走有关意义时,古人多是用“遊”。
《论语·里仁》中有:“父母在,不远遊”这句话常常被人单拎出来使用,让人以为孔子此言是在阻止人们出游事实上,这句话后面还有“遊必有方”四字,即指父母在时,不要远行,就算要去远行,也要安排好父母,告知自己的去处,在有事之时能联系上,这体现了儒家讲求孝道,讲究养亲慎终的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出“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其中“乐骄乐,乐佚遊,乐宴乐,损矣”这里的遊表示闲荡、游荡,孔子认为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以尽情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就有害了
无论是求学、是谋生、是游玩,人生一世,谁能不出门,谁能不远游?“游子”二字,总是能触动人们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出门在外,免不了思亲思乡,免不了家中人企盼你早日归来思亲之情,望乡之愁会伴随游子一生一世曹植于是说:“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久不归家,连家乡的道路都难辨了;高适《燕歌行》中写道:“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相去万里,永无见期,离别之苦,逐步加深;贺知章《回乡偶书》人尽皆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人虽老,总算“叶落归根”,可如此的老迈衰颓,也不知当初的那些故人可还认得他,饱含游子辛酸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世界上很多民族都热爱月亮,但中国人对月的感情,却格外深厚而独特只要游子出门在外,无论走到地球哪一个角落,无论接受了哪种生活方式,却还是会在不经意间,就被一团静月勾起了情怀:会望月而思乡、会对月而怀人,能为月而欢喜、能赏月而忧伤。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秋天的月亮,是一年中最明亮最美丽的月,然而就是这样一轮美丽的明月,依然会让漂泊在外的游子看起来感觉不如家乡的月明亮、亲切其实,若非游子,长年在家的人,往往不望月——身边已经温暖充实热闹到平常无奇了,怎么会有那种静寂的心境去独自望月呢?望月,就是在出门在外、心中无着无落的孤独时刻,寄望给那一轮静月,来遥遥呼应心底的思念。
这种月光记忆,是属于整个民族的文化印记——你看,那伫立月下、凝望冷月的游子,他总有一剪看似安静的背影,心中却在汹涌潮动,澎湃着来自故乡的声音
老歌《故乡的云》唱道:“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的确,当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举目遥望时,你会觉得,微风吹起,都仿佛能嗅到故乡泥土的芬芳;天边飘过的云,都仿佛是在提醒:“归来吧,归来哟!”这一声声召唤,正合游子之意。
是啊,人可以豪情万丈去闯荡世界,然而,无论最终家财万贯或者行囊空空,你的背后,家乡总是惦记着你,祖国总是惦记着你(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猜你喜欢■自驾武威■在武威,走街串巷找美食■春天里的自驾游,在武威是这样的■在春天里踏青,遇见沙漠的诗意
本文为武威市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整合内容如遇到1、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2、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3、微信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武威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或致电:0935—2211772,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