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天”的印象是神秘的,同时也是迷惑的 我们身边,关于天的诗词很多,我国古代志怪小说,无一例外的都会写到天,《封神榜》中有天庭,《汉武内传》中有,《西游记》中同样有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天是个超级神秘的所在。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天有了更多的理解,于是就说古人对天的理解是迷信,是古人科技太落后,所以才会对未知抱有恐惧,自然的想出来一些神仙来放到天上。
从某种方面来说,这是对的,古人的确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认识不明,但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因为古人笨,而是时代局限了他们的思维可古代人对天可不只是迷信,有很多人在很久以前就开始思考“天”究竟是什么比如在汉代大儒、哲学家。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春秋繁露》中这样写: 天有十端,天地阴阳水土金木火人凡十端,天亦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有十个方面,天也有喜怒哀乐,与人相一致,天和人一样。
这里把天拟人化不难看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宣扬的是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神论哲学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是带着深深的思考的 那么,天在古人心目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天分几种?又经历过什么样的历史变化呢?。
一、仰望星辰,天之初 我们无法考究出先民们是什么时候对天产生崇拜心理的,但我们可以想象在遥远的上古,人们看着电闪雷鸣而躲在洞中瑟瑟发抖,他们无法理解这种现象,于是就开始去幻想他们幻想在上面有掌管一切的人,他俯视苍生,一笑一怒皆为法,日月星辰为住所,狂风暴雨谓天罚。
由于高高在上又无所不在,先民们对天的崇拜和恐惧由此而生,并且一代代的延续 我国古籍文献中,对天的记载或者最开始的总结要从《周易》开始,里面大量出现了关于天的记载,比如这段: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关于《周易》的成书成代,学术界争论不休,有说不能早于春秋时代有的则认为应该是西周初年成书 但就算是春秋时期成书,《周易》也是记载天和思考天最早的古籍。
其它的大多集中在汉朝时期,汉朝时,大量的古籍中都对天进行过描述当然了,这跟汉朝最开始的道家治国理念是分不开的可我们看这些古籍时就会发现,无一例外的,全是带着崇拜心理,认为天是最大比如在《礼记》中这样写: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礼记》的原作据说是孔子学生整理而成,但真正汇编成书的却是西汉礼学家戴圣,只能算在汉朝。
同样是在汉朝,天被幻想出了九重和四种,什么叫九重呢?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常听说的九重天,在汉代杨雄所撰写的《太玄》中这样写: 有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
《太玄》并不是志怪小说,也不是神话作品,而是一部哲学著作,其根本是以老子的道家学说,但在探讨宇宙生成和探索万物规律时以玄学为主要中心 而所谓的天有四种是根据四季来分的,在收录在《汉书·艺文志》中的《尔雅》。
里是这样写的: 穹苍,苍天也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我们在看一些古代电视剧时,一些人在无可奈何时常常跪在地上哭着喊“苍天”,其实这并不太严谨,因为在古代,人们对不同季节的天有不同称呼,比如如果有人在夏天哭喊,那应该是喊:“我的昊天啊!”。
猫腻在小说《将夜》中把天统称为“昊天”,同时把昊天写成了一个人但这不在我们讨论之列,所以略过不提 从远古到汉朝,人们对天一直都怀着极为复杂的心理,虽然有人对天展开了哲学性的思考,但这种思考却没有逃过“神崇拜”的范畴,这种心理还将向下延续。
二、坐而思考,天之大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天的崇拜并没有少半分,并且更加的变本加厉,天被架得更加高,其实人们也不是没有思考,但思考的方向完全偏离,他们仔细的思考了天的由来,于是有了后世关于“盘古开天”的蓝本,成书于
三国魏时的《广雅》中是这样记载的: 太初,气之始也,清浊未分太始,形之始也,清者为精,浊者为形太素,质之始也,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二气相接,剖判分离,轻清者为天《广雅》为张揖所作,是为了续《尔雅》,对后世影响很大,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
这样一本书,对天的解释还是这样,更不要说当时别的著作了,这说明在当时,人们主流的思想就是这样认为的但如果我们仔细看这段话和思考的话,会发现虽然有神话色彩,可在宇宙形成的方式上,其认知和现代是有相通之处的。
这也是古人的厉害之处
到了唐朝时,佛教盛行,对天有了全新的解释,很多人认为佛教里天被分为三十三重,其实这是不太对的,真正的佛教将天分为三界二十八天,这三界分别是:欲界六天,色界十九天,无色界三天而在欲界忉利天中有三十三重天的说法,是包括在三界二十八天之中的。
《西游记》受此影响很深,包括《西游记》开篇的地理介绍,那些西牛贺州、东胜神州、南瞻部州、北俱卢州这些,都脱胎于佛教欲界四王天《西游记》中多处写道教和佛教之争,但这不在咱们讨论之列 从魏晋到唐朝,人们对于天的认识并没有太大的进步,反而是变本加厉。
可人们无时不在对天展开思考,思考得久了,必定会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切,到了宋朝时有了改变
三、冷静观测,天之究 宋朝是我国科学进步的一个重要时代,宋朝时,出现了不少科学家,比如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苏颂,比如科学家沈括 他们不再把天当成个神秘的存在,他们开始研究天体运动当然了,其实关于天的观测以前就有,比如汉朝的时候,但终究不是主流,在宋朝时,天已经不再是横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刀,也不是冰冷无情,喜怒皆是法的无上存在。
苏颂和韩公廉等人造出了观测天体运动的水运仪象台,高达十二米,是世界最早的天文钟,分为三个部分,上层是机械驱动的浑天仪来做天体测量,中层是浑象仪来做天体运行演示,下层是司辰来自动报时 并且还写出了使用说明书。
《新仪象法要》苏颂的星图观测对后世天文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领先外国七百多年,另外他还是杰出的药理学家,《图经本草》也是他写的沈括仅在天象上的成就就有改进浑仪,用以准确观测月球公转轨迹月道环在天象观测上也是取得了另人震惊的成就。
他们直面天空,寻求答案,而当时还是在宋朝,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贡献让人惊叹。
到了现代,我国在天文上的成就可以用飞速来形容,从一无所有到仪器登陆月背,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这跟我国重视科学是分不开的从最开始时的天动民惊到宋朝时直面研究,再到现代的跻身世界前列,这是我国一代代科学家们无私的拼搏和奉献创造的奇迹,这是一个稳定大国大步发展的见证。
这不仅仅是人们对“天”认识的改变,同时还是我国各项科学进步的见证!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