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图解海平面变化,微专题:都江堰【试题展示】(2022 年全国乙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
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
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6分)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6分)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6分)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6分) 【参考答案】37(1):垂直变化:海平面上升,陆面抬升;水平变化:若海平面上升幅度大于陆面,海平面向陆地方向退役;若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平面,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移;。
37(2):甲站纬度高(或位于北美冰盖消融区或太平洋北岸或阿拉斯加),冰盖消融后岩层形变缓慢恢复,陆面抬升;甲站位于板块(或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或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板块(碰撞)挤压,陆面抬升。
37(3):(生产、生活等人类活动)排放CO2等温室气体,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人类开采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等,引起地面沉降,海平面相对上升;(兴修水利等工程措施或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拦截水量,(或河流沿岸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使入海泥沙量减少,减少河口泥沙淤积,在海水运动的侵蚀下,三角洲萎缩。
37(4):方向差异:甲站区域海岸线向海洋方向移动(或向南/海退/海岸线前进/向外扩张);乙站区域海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或向北/海进/海岸线后退/向内收缩)幅度差异:甲站区域为基岩海岸,坡度大,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小;乙站区域为三角洲沿岸,坡度小,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大。
【试题解析】
37(1),学生必须明白当全球处在冰期时,气温降低,冰盖面积增加,海水结冰,海平面相对下降(如①阶段);其次由于冰盖面积不断增加,岩层所负重量加大,岩层被压实,陆面相对下沉,海平面则会相对上升(如③阶段);当全球处在间冰期时,气温升高,冰盖消融,海水接受补给增多,加之海水体积受热膨胀,致使海平面上升(如②阶段);其次由于冰川消融,岩层上方重量减轻,岩层重力反弹,因此导致海平面相对下沉(如④阶段)。
而两者共同导致海平面变化,则需要进行分类讨论 37(2),结合材料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斯加纬度较高,在早期冰盖面积较广当冰盖消融上,岩层承受重量减轻,岩层缓慢恢复,陆面开始上升,加之阿拉斯加地处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带上,地壳抬升明显,因此综合分析,陆面上升。
37(3),此问开放性较强,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7(4),解决此题时,学生应当将垂直变化转化为水平变化;甲站陆面垂直上升,海平面在水平方向上向大洋方向退却,且相同年份间隔海岸线变化速率较快,加之阿拉斯加基岩海岸坡度较大,缺乏明显的大陆架、打陆坡,因水平方向上变化较小;而乙站位于密西西比河入海口,物质沉积较为丰富,岩层压实相对下降,加之人口密度较大,海平面相对上升,在水平方向上向陆推进,泥沙沉积作用明显,大陆架、坡向海方向延伸明显,相同年份间隔海岸线变化速率较小,因此海岸线水平方向变化大。
【试题展示】(2022年全国甲卷)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城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7 ~ 8题。
7.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 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8.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7.C 8.A 【试题解析】第7题,旨在考查学生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素养及空间定位能力,根据经纬度信息,可知该海域位于密西西比河入海口位置处,墨西哥湾成半封闭状态向南敞开,有利于受到来至低纬热带洋面生成的飓风袭扰,使得海岸线不断向陆地方向迁移,因此正确答案为
C据高中所学知识,世界大型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处,密西西比河入海口位于美洲板块内部,地质结构较为稳定,因此地震活动较为微弱,故排除A选项;而海啸大多是由于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其次墨西哥湾虽向南敞开,但其南部分布着数量较多的群岛,能够对海水运动产生的能量进行有效削弱,因此排除。
B选项;洪水是指河流因大雨而引起的暴涨水流,洪水会携带大量沉积物于入海口处沉积,会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移动,故排除D选项第8题,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湖水、海水运动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两者对岸边形态的塑造也存在差别。
湖水运动势力偏弱,能量偏小,因此在湖水的影响下,湖岸线整体较为稳定,形状较为规则;而海水运动势力较强,能量较大,因此海水塑造出的海岸形态往往较为复杂破碎,故①正确;海岸沙漠是近海湖泊与天然的分界线,②选项暗示海岸线一直与海岸沙漠保持平行,说明海水并未侵入湖泊,因此①②正确,故选A;而③④项均不能成为海湾与湖泊的本质区别,故排除B、C、D选项。
【试题评析】一、登高望远,立意深刻,落实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在人口迅猛增长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类面临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其中尤以全球气候变暖最为突出作为海陆分界重要的地理要素,海岸线是具有独特陆、海属性的动态、复杂的自然体系,其对外界动力存在着天然的敏感性,在全球气候变暖、地壳运动及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其会发生明显的变迁现象。
两组试题以“海岸线变化”为命题线索,着眼高处,旨在唤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意在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视角来关注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其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试题呈现与地理表达,生动的诠释了高考试题的价值引领作用。
试题从“海岸线变化”的基本事实入手,着力为学生创设劣构问题情境,将“人地关系”、“人地协调观”、“生态文明意识”等核心价值注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考查之中,学生在逐级解题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上述核心价值的体验与反思,并进一步将核心价值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不断的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与内驱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两组试题均意在将核心价值教育化“说教”为“浸润”,促进学生从“做题”到“做人”的转变,反推地理教学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型,推动在地理教育过程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跳出陈规,另辟蹊径,突出创新思维能力的甄别
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智育考查更加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与甄别,同时高考评价体系也将“创新性”作为高考“四翼”考查要求中的重要一环,并突出强调高考试题应在情境创设、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上下足功夫,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
两组“海岸线变化”试题均能按照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对情境材料、设问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响应创新性考查的要求,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与发展潜能的有效鉴别,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创设认知冲突情境,突破定向思维束缚
试题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即“除旧布新,破而后立”两组试题都在着力打造具有认知梯度与挑战性的试题情境,意在打破学生的原生认知结构与思维模式,让学生在解决新情境、新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原生认知与思维的迭代,进而实现创新性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的达成,从而避免学生陷入定向思维的窠臼;两组试题选材均源于反映学科研究前沿的学术资料,并在组织、优化试题情境中为学生提供了科研团队连续多年海平面或海岸线变化的实测数据,旨在引导学生能够像从事创新工作的地理学家那般进行思考,突出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结构不良的地理信息时,敢于大胆推测和设想并能进行周密论证的科学创新素养;如全国甲卷第。
7~8题以海岸线变化创设探究型学习情境,突出对海岸线、湖泊演化特点的考查,旨在引导学生利用科学证据来论证、分析地理事象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意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批判性思维。
如全国乙卷37题在构建情境时“先入为主”,为学生展现了美国阿拉斯加与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处两地多年连续海平面变化的不同趋势,让学生于审题过程中自然生成与固有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相背离的地理事实认知,学生只有在打破原先固有认知的基础上,并利用试题情境提供的“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冰盖消融”等关键点生成新的思维结构,做到除旧布新,破而后立,最终实现对试题设问的正确化解,此举意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以及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2)构建多样设问方式,助力创新思维习得采用设置劣构问题、小切口设问、拉开设问思维梯度等多种方式,可以现场激发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批判性辩证思维等思维方式进行创新推测和周密论证,同时也可以有效提升试题考查内容的思维张力,增加试题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鉴别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对所学地理知识进行活学活用,减少死记硬背与盲目、机械刷题的现象,避免学生陷入思维僵化的桎梏之中。
全国乙卷第37题围绕“海岸线变化”深度设计了四个具有思维进阶性、递进性的“小切口”问题,要求学生在面对新的、复杂的试题情境时,能够正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突破,生成超越原有信息的思维链条,如学生必须要将试题中的“冰盖消融”与海面、陆面升降进行有效逻辑联结,方可实现对设问的突破。
设问(1)要求学生从辩证、批判性的角度探讨“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与“陆面重力反弹,海平面下降”相逆过程下的海岸线水平变化,引导学生借助数学学科中的分类讨论的方式解决真实的地理问题,从科学辩证的视角洞悉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貌。
设问(3)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答案的唯一性与无二性,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真实的接触、感悟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创造,避免陷入程式化、模版化的题海战术之中,助力学生创新思维的习得全国甲卷第。
8题另辟蹊径,试题设问以“海”入手,却以“湖”收尾,倍有“鸟鸣山更幽”之感,设问重在强调学生对地理基础概念的创新解读与再度认识,并融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突出指向利用科学证据判断地理事物的变化特点,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三、立足本质,强调特色,注重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本质与核心,其在地理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是基本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两组试题以“海平面变化”映射“全球气候变暖”,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聚焦人地关系,立足地理学科本质,强化区域与空间考查,有力地落实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
(1)拓展区域认知,培育格局观念从区域认知的角度来看,两组试题都能从区域显著特征、区域对比等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全国乙卷37题的情境与设问设计主要围绕“基岩海岸”、“淤泥质海岸”两者海岸线的差异性升降展开,学生在解答试题时,应抓住不同类型海岸的显著征象来进行综合分析;全国甲卷第。
7题有意考查微观时空尺度下的地理事物的演化特征,分意在引导学生从区域突出特征入手认识区域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见一叶而知深秋”,此举旨在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来认识区域,培养学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实的意识,有力的增强学生对空间格局的观察力、感知力。
(2)夯实综合思维,关注地理过程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来讲,两组试题均在着力引导学生从多要素、时间、空间、结构、区域综合的视角,来认识海岸线变化背后的机理与特征,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动态的分析、推绎不同地区海岸线的演化发展过程,强化对地理联系与地理过程考查,意在启发学生“知地”、“析因”、“究理”。
如全国乙卷37题,学生必须把“泥沙沉积”、“地壳运动”、“冰盖消融”、“人类活动”等众多地理因素置身于特定的区域当中,进而才能反衍各个区域长时间海岸线的变化趋势,从而实现地理思维从低阶向高阶的跨越;全国甲卷第
7题以局部时间海岸线变化特征为着眼点进行设问,意在考查短时间内区域地理事物变化的“极大值特征”产生原因,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地震、海啸、飓风、洪水”与海岸线变化之间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强化地理实践力,养成科学态度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来说,两组地理试题在设计、组合试题情境时,均为学生提供了以实测科研数据为基础的图表信息,旨在考查学生利用所给材料获取和解读复杂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现实问题的关键能力,意在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正确、灵活的使用各类地理工具,并能做到知行合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伟大的奇迹jiang xin di li
一工程修建背景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的岷山,是汇入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岷江口是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点,岷江水流量大、流速湍急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纳了大将司马错“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的军事主张,举兵灭掉了蜀国公元前280年的秋天,秦灭蜀30年后,大将司马错在蜀国的首府成都齐集10万人马,以一万艘战船的浩荡之势从岷江上游出发,顺水进入长江,南下东攻楚国,然而在夺取了楚国的商於,也就是今天的重庆涪陵之后,军队却因为粮草和兵马不能及时补充,在商於陷入了瘫痪,无法继续深入楚国,这次战争的失败暴露了秦国利用蜀国作为攻楚跳板的缺陷。
( 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因为当时训练士兵,打造兵器,征集军需物资,主要是在蜀国的中心成都,可是造船和起运却要在岷江上游的汶山进行,兵马从成都到岷江运输码头至少要经过50多公里的陆路行进,粮草从成都出发也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劳工经过沿途装卸的艰难才能到达码头,这样一来就很难在作战中及时的补充兵员和物资。
公元前272年,30岁的秦国人李冰奉秦昭王之命,一路艰险来到蜀郡担任郡守,按照秦国的耕战文化和司马错的军事思想,这位青年郡守要把自己的属地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而当时秦楚两国也已形成了剑拔弩张的对立局面,所以把岷江改道,引水经过成都,使其真正成为一条战争补给线的计划实施,最终历史性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所以,当时都江堰工程根本目的不是当局者利国利民的考虑,而是军事需要。
二工程主体
1.宝瓶口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当时凿山可没有我们今天这么方便,计算炸药量和埋放位置,把石头拉走就行了按当时条件,只能用钢钎和铁锤,而采用这样的方式,凿开湔山至少需要三十年。
李冰在这种情况下,居然想出了火烧水浇的方式,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岩石迸裂疏松,进而开凿历经八年,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取名为“ 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
离堆”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2.鱼嘴与金刚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 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
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金刚堤:是鱼嘴后部延伸向下游至飞沙堰溢洪道的大堤,长800米,宽75~120米,起着隔江逼水的作用 从分水堤与金刚堤位于河床中心位置分析,这个堤的建造,主要是利用了河流的弯道环流的原理形成的。
其东侧是岷江凹岸,也正是内江流经的部位,西侧是岷江的凸岸,也正是外江流经的部位( 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这里的弯道环流的表流流入凹岸,把凹岸被侵蚀的和过境的大量泥沙,由环流的底流再搬运到凸岸堆积成遇回扇,其中一部分泥沙在江心堆积形成规模宏大的江心洲(金刚堤),泥沙在洲头不断堆积、延伸,加之人工不断对它们修筑、加固和保护,形成今日之天然分水堤。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二八分沙:在鱼嘴分流的地方,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流向凹岸,底层水流流向凸岸,因此随洪水而下的砂石大部分随底层水流流向外江 四六分水:在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河流主流线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将约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内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量,简称“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将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内江。
3.飞沙堰为了进一步起到泄洪排沙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一方面,在水量较大时,溢洪道自动泄洪,使多余的内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内江不受洪灾另一方面,河道利用江水直冲水底崖壁而产生的漩流冲力,将泥沙从河道侧面的飞沙堰排走,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 。
飞沙堰”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三补充:弯曲双分汊河型当你看到今年高考湖南卷的第19题时,你会惊喜的发现,关洲岛年内流量常出现南、北河道主次变更现象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看题!(2021年湖南卷)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
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图8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图9示意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图8图9注:19题为原试卷题号(1)根据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分布特征,指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并分析该河段由单一型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
(6分) (2)研究发现,关洲河段年内流量常出现南、北河道主次变更现象据此推测关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4分)(3)有人认为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答案及解析】。
(1)流速变化:慢-快-慢(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变化过程:(早期河漫滩地处河湾凹岸,与陆地相连)随着流速加快,长江加剧侵蚀南岸河漫滩,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长江河道继续南迁,流速减慢,水下浅滩因泥沙沉积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使此段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
解析: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分布为细—粗—细,河流流速越快,携带能力越强,较细的颗粒物会被携带至下游,沉积的颗粒物较粗,由此可推测流速为慢—快—慢由第一张图可知,车阳河为长江的支流,汇入长江中形成了狭长的河滩;由第二图可知,长江在该段中凹岸侵蚀,切穿了河滩,形成水下浅滩;由第三图可知,水下浅滩不断堆积,露出水面形成关洲岛,由此形成了双汊河道。
(2)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易于洪水期过水;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对枯水期进流更有利解析:由图9可知,当流量小时,南河道为主河道,流量大时,北河道为主河道由此可以推测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对枯水期进流更有利(南河道处于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导致河道窄而深);北河道相对宽而线,河岸较缓,易于洪水期过水(北河道处于凸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导致河道宽而浅)。
(3)赞同长江北岸(凸岸)维续淤积,向南扩展:上游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上游水库蓄水拦沙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不赞同长江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护岸工程建设,稳固长江南岸;上游水库蓄水拦沙,该河段冲淤平衡,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关洲岛南岸为凸岸,不断游积,北岸为凹岸不断蚀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近。
解析:岛屿是否向某方向移动从侵蚀和沉积角度考虑,侵蚀强的一侧会后退,沉积强的一侧会不断扩展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