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六十五章云:“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其中“为道”意思是修道;而修道修的是自己、是个人行为,需要少私寡欲、收心敛欲,使意识保持愚朴、愚钝、愚昧的状态总不能将“为道”也理解成治国吧!如果“民”不是代指意识而是指人民、民众,那么自己修道与“明民”、“愚民”以及民众的难不难治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根本讲不通。
如果说《道德经》中“民”是指人民、民众,“圣人之治”是指圣人治理天下或国家,那么“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以及三章的“恒使民无知无欲也”等语句,就是说老子主张治理国家应该采取愚民政策了但是,就“恒使民无知无欲”这一点来说,试问哪个统治者能够做到呢?中外历史上那些实行愚民政策者也没有一个能长久的。
战国时期商鞅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并推行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的五个愚民政策,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后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被车裂、灭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苛政虐民,焚书坑儒、扼杀民智,秦朝至二世而亡;18世纪法国政治学者孔多赛侯爵列出文件,证明贵族在对待社会问题上所采取的愚民政策,最终激发了法国大革命(1789—1799),使得当朝官员被罢免,当时的统治君王路易十六世也被推翻。
所以说愚民政策绝不可取,因势利导方为正道再者说,如果民众不受愚弄怎么办?采取暴力手段吗?用这样的方式来治理国家,统治者岂不是垮台更快嘛!七十六章也说了:“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还有十章的“爱民栝国,能毋为乎”,以及十九章的“绝圣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玆”等语句,如果不结合秘诀从养生修道角度来译注,也都是违背常理而解释不通的咱们都知道,《道德经》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六百余年了;而诠释《道德经》的专著,从《河上公章句》开始算起也有两千二百多年了。
后世诠释者大有人在,就是现在也不乏其人,但是一直没能达成统一见解如果不承认有秘诀,仍然按照从古至今沿袭下来的那种惯性思维,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诠释、译注,永远研究不透其实这个问题早就应该得到解决了;1990年培真先生所著的《道德经探玄》一书出版,其在中就讲到了解读经文的秘诀,只是没有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
在《道德经》中“民”多代指意识。那种认为老子是提倡愚民政策以便于统治的观点,乃是不明白《道德经》的主旨以及解读经文的秘诀,而对老子、对《道德经》的曲解和误解,是不正确的。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