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随处可见低头用手机刷着短视频的场景,关于短视频,对于社会来说是否是好还是坏?下面这篇文章是笔者从自身视角出发,对短视频做出的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短视频是精神鸦片吗?随着抖音、快手等一系列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这种声音似乎越来越大在搞清楚短视频是不是「精神鸦片」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精神鸦片」?「精神鸦片」一词最早出自马克思于1842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纲要》一文,他认为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
但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对「精神鸦片」这个词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当时的大部份学者也都只是把「精神鸦片」一词解读成人对神的依附精神鸦片可以解释为一种长期的依赖,这是一种可以麻醉人的意志的东西这个解释似乎并不清晰,笔者在这里就姑且大胆类比「鸦片」的概念给「精神鸦片」下一个「定义」:一、容易使人上瘾;二、对人有害。
在这个定义的前提下,我们再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短视频只是一种形式,它是否属于「精神鸦片」,关键应该看其内容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很少有人认为长视频是精神鸦片?笔者认为:之所以有很多人认为短视频是「精神鸦片」,无非是因为短视频具有很容易让人一刷就停不下来的特性。
那么,一刷就停不下来仅仅是因为它“短”吗?好像也未必,因为内容有趣的长视频也同样有可能让人一刷就停不下来笔者就曾经刷到过一部有趣人文历史故事电视片,一口气连着刷了12个小时因此,无论是短视频还是长视频,内容「有趣」恐怕才是大多数人一刷就停下来的重要原因,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同样是短视频,市场上那么多操作方式几乎相同的平台,却有的备受欢迎,有的无人理睬?
第二个问题:短视频(内容)是否对人「有害」?以目前最受欢迎的两大短视频平台:抖音和快手为例,二者均有比较完善的审核与举报机制,有害健康的内容基本上是无法审核通过的虽然在知识内容的准确性与专业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也远远达不到对人有害的程度。
既然对人无害,那么短视频是否对人「有益」呢?同「精神鸦片」一样,一个东西是否对人「有益」也是极其难以量化的这里姑且将能否起到扩大人们「认识边界」(知识层面)作为一个事物是否「有益」的一个衡量标准从这一点来讲,短视频无疑对人是「有益」的。
以笔者为例,对于一个出生在小县城的文学青年来说,如果不是互联网,是不可能接触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些趣闻轶事,甚至是一些全球知名学者的演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呢,内容丰富的短视频确实是以一种高效,低成本的方式打破了「次元壁」。
短视频另一个备受人诟病的原因:短视频容易让人陷入碎片化的学习,无法做到系统深入的学习,从而使人变得浮躁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否存在短视频,在面对学习知识这个问题上,永远可以分为三类人群:。
就是对知识毫无兴趣的这类人群无论有无短视频、有无互联网,无论生活在什么年代,有无书籍和学习资料,学习都与他无关就是对知识极其有兴趣的这类人群无论有无短视频、有无互联网,无论生活在什么年代,有无书籍和学习资料,他们都会积极主动的去追求知识。
中间人群,也就是和笔者一样的「中间人群」通常情况下,我们既不会对知识极端感兴趣,也不会极端不感兴趣但是,如果在机缘巧合下,一旦兴趣被被点燃了,就有可能从第三类人变成第二类人,而内容丰富优秀的短视频就是点燃人们学习兴趣的一个最好「火种」。
其次,认为「碎片化」学习会影响系统深入的人,笔者认为其多少有些「伸手党」的嫌疑,提升自我认知水平无论在什么年代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奢望通过「碎片化」学习能成为一名专业人士,本来就是痴人说梦但将其作为一味「药引」,引发自己的自主学习的兴趣,确实极有可能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内容丰富「有益」处的短视频肯定不是「精神鸦片」,内容单调「无益」处的短视频,最终用户一定都会离它而去,故而,也不可能是「精神鸦片」初稿写于2021年21月1日,本次有修改!。
本文由@烂柯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