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4月,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美国缪斯设计奖”开奖,湖南一座小城的中学图书馆,从全球108个国家及地区63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银奖这就是醴陵一中图书馆这座图书馆藏身于醴陵一中青云山上,也被称为“树林图书馆”。
它与山上的古树、历史建筑融为一体为了保护古树,图书馆的大厅开了很多洞,让古树能够穿过存活走进图书馆,就像走进了树林这座中学图书馆凭什么迷倒了世界,要从被醴陵人视为“文脉渊薮”的青云山谈起。
醴陵一中图书馆,为了让古树存活,开了很多洞醴陵一中供图与自然建立“君子之交”设计这座“树林图书馆”的人叫张宏儒,他也是一位从醴陵一中走出来的建筑师巧合的是,他曾在上学期间给当时刚刚建成的老图书馆画过一幅钢笔画,还被挂在图书馆的入口。
后来,他成为醴陵一中第一个攻读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30多年后,他在图书馆的原址上扩建了新的图书馆他在自己的公众号“张想”上感叹,这是他做过的最小的项目,却是最用心的接到邀约后,他就马不停蹄地带着团队爬上青云山。
上学期间他就对这座山倾慕不已,尤其是山上郁郁葱葱的古树群落,遮阳蔽日,犹如青云盖顶,见证了无数莘莘学子的青春岁月他在规划之初,就把这些树作为青云山的主角,带人测量了树高,树的胸围、足围,他希望这栋建筑能够与自然建立君子之交,向山上的历史建筑致敬。
醴陵一中图书馆,获得美国缪斯设计奖银奖他把以前的宿舍楼拆掉,保留老图书馆,尽量减少对山体的扰动挖开老图书馆的外墙,让它看起来像一个大书架楼体展开的东面与山林形成一个“峡谷”,实现了建筑与自然对话的“场”。
成弧形展开的宽阔雨棚上,开着几个圆形和三角形的洞口,三棵大树穿洞而上,从这些树下走进图书馆,感觉非常奇妙整个大楼没有“正门”,这是网络思维的建筑学诠释:你可以从任何地方(方向)进入一个网站,它不会有一个堂皇的正门板着脸对着你。
张宏儒希望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这份自在与轻松大厅为两棵大树围成的一个玻璃小院,犹如古代的天井,既可以为图书馆通风,又能收纳雨水,汇入山下的醴陵古迹——瑞渌池地板则采用强化混凝土新技术,硬度堪比花岗石,嵌入的却是醴陵瓷厂的白色废瓷颗粒,仿佛天光云影,化腐朽为神奇。
瑞渌池上的曲折的走廊最妙的是,新建图书馆融合了青云山历史建筑群的整体风格,虽然是新落成的现代建筑,却能够很好地与周围环境相融,让人步履其间,一点都不感到突兀对于建筑师张宏儒来说,青云山就是他的缪斯,就像对于大多数醴陵人来说,青云山是他们的文教圣地。
醴陵的千年文脉,百年学府从此发端朱熹、张栻在青云山会面醴陵有个“两山文化”,城郊西山,城中青云山西山下有渌江书院,是醴陵千年文脉所在但熟知醴陵历史的人都知道,渌江书院以前在青云山,道光年间醴陵知县陈兴炳以城市喧嚣不宜治学为由,将渌江书院移建到了西山。
而在此前,自开设科举制度以来,青云山都是历代县学宫所在地,现在是醴陵一中所在地,庚续着醴陵的文脉漫步在青云山上,可以看到梯云阁、青云亭、瑞渌池、遵道楼、崇本楼,是醴陵文脉的千年足迹梯云阁位于青云山最高处,也有醴陵的“天心阁”之称。
站在阁上可以远眺渌江,近看县城,是醴陵人登高眺远的好去处它的修建与醴陵人的科举不兴有关
遵道楼,由美国人按照耶鲁大学教学楼样式设计南宋绍熙到嘉定年间,醴陵的学风虽盛,然而科举不顺,三十年间没有人考中,人们就把原因归咎于青云山下的文庙地势太低当时的知县刘君存采纳众议在山顶修建了梯云阁,希望此阁能够帮助醴陵的学子们平步青云,登科及第。
幸运的是,梯云阁建成后没几年,县里就有多人中举,从此人们把此阁视为斯文发祥地,倍加爱护民国时期,章炳麟、蔡元培都曾来梯云阁游览现在伫立在山顶的梯云阁是2001年重建的,重檐飞角,上盖橘色琉璃瓦,入口处有对联“斯文一脉,厥盛千年”,这是青云山的真实写照。
梯云阁下是青云亭,亭下现在是醴陵一中小操场,以前是朱子祠所在地,为了纪念张栻与朱熹在醴陵的会面朱熹曾两次来醴陵,青云山下的县学宫是他思考辩诘的地方据醴陵一中83届校友丁文平回忆,他在校园里读书时,每次去食堂窗口打饭,总站在一块方正的石头上,踮起脚跟才能将手伸进窗口。
后来才知道,当年的那块垫脚石,居然是朱熹的石刻像而且《辞海》中“朱熹”条目所选用的朱熹画像就是这石刻像瑞渌池是醴陵古八景之一,也是青云山上醴陵文教事业的一个见证这个修建于南宋初年的小池,因为从泉眼中喷涌而出的泉水呈绿色,可以写字,被人视为祥瑞。
泉水的盈亏则预示着醴陵文气的盛衰,所以就叫“瑞渌池”现在看到的瑞渌池是重建的,原来的泉眼淤塞了,现在的瑞渌池与原泉眼相通,水也是绿色的我在现场探访时,有一回廊曲径通幽,回廊上建亭,亭下是碧绿的池水,非常幽静。
瑞渌池周围是一面面碑刻,鼓励学子,刻苦求知美式建筑遵道楼号称中国版“小耶鲁”在青云山徐步前行,眼前的古树群落遮下荫凉,很多树龄已超150年,其中不乏秋天极具观赏性的银杏在巨大的树冠层下,一排排教学楼也显得不那么拥挤了,这一片绿幕成了醴陵城中极为可贵的存在。
它心怀悲悯,俯瞰苍生,阅尽天下近代以来,在青云山上,不同于传统学宫的美式建筑开始出现,它们拉开了醴陵近现代教育的大幕1906年,美国基督教会传入醴陵并在青云山上开设新学,现在耸立在青云山上的遵道楼、崇本楼,就是当年教会置办的遵道中学的办公楼和牧师公寓。
这两栋建筑耸立在古树环绕的青云山上,身姿挺拔周围的树冠硕大,在红色的山墙上投下绿影
瑞渌池凉亭遵道楼占地最大,是当年美国人按照耶鲁大学教学楼的样子修建的,号称中国版“小耶鲁”宽敞的三面回廊,弧状拱形卷顶门窗,半地下式弧状拱基脚,红色外墙,无不透露着它的美式基因,但在细节处理上又处处吸取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例如房顶开有天井,屋檐用瓦当修饰,是一栋中西结合式建筑,也代表着新式教育的破立与融合。
崇本楼稍显局促,它的建筑风格与遵道楼大同小异建筑周围被银杏与樟树包围,仅容一楼栖身其下,居住起来非常舒适它曾是遵道中学美籍牧师孙德山、范礼门的住所,时人称为“孙宅”1950年2月,陈明仁将军率部起义后部队移驻醴陵,司令部就设在这里。
现在这栋楼是醴陵一中的校史馆,门前的槭树伸到回廊内,抬头就是碧绿的银杏,到了秋天这里将是一片金黄色的童话世界从醴陵县学宫、渌江书院到醴陵县第一中学(1951年县立中学、遵道中学、私立湘东中学三校合并成立),千百年来,醴陵文教在青云山上薪火相传,青云山下人才辈出。
既有李立三、左权、宋时轮、陈明仁等一批革命志士、爱国将领,也有彭道儒、阳名珠、张泽明、李铎等一批科学巨匠、文化精英醴陵一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质量一直居株洲前列这座大隐隐于市的城中之山,铸造了醴陵人的风骨,陶冶了醴陵人的精神,记录了醴陵人的青春岁月。
它既古老,又年轻,为满城故事的醴陵传续斯文,写下一段段文化传奇(来源:潇湘晨报)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举报/反馈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