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采用王弼本,帛书本“圣人”为“君子”,君子、小人属于儒家用语习惯,不符合老子用语习惯)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观,燕处则超若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在这里老子很明显运用了象比的思维方法先看到了一种自然现象中所蕴含的规律,并用这种规律来说明一种人生或社会中所存在的抽象道理也属于从认识对象中看到了具有普遍性的道理来教育人们这个“象”就是“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意思是,轻浮的常常附着在沉重事物的表面,失去了沉重部分的根基,轻浮部分就不存在了安静的部分主宰着躁动部分,失去了安静部分的主宰,躁动的东西就消失了这是重与轻,静与躁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中所蕴含的道理,就是谁决定谁的命运问题。
如果把这种因果关系弄反了,还以为轻浮在上的能决定沉重在下的命运,暴躁的能主宰安静者的命运,那就距离死亡不远了这就涉及到“比”了,用轻、重与静、躁来比拟什么?用来说明什么?用轻、重来比拟君与民谁应该在上为轻浮者,谁应该在下为沉重者,君与民谁决定对的命运?这里有民为重君为轻的意图,但还略有差异。
因为,接下来要说的是如何使君变重的方法而安静的臣民与暴躁的君王,是安静者决定暴躁者的命运,而不是相反对这种自然规律,那些侯王并不掌握,只有圣人才能充分掌握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观,燕处则超若。
”,意思是说,因此圣人终日出行在外,不放弃自己的行李用品,怕给别人带来麻烦即使有繁华的景观吸引,也不为所动并能安之若素,该干什么干什么那么,正确的行为就应该做一个在下的沉重者来决定别人的命运,做一个安静者来决定躁动者的命运。
怎么做?只要比别人还沉重,只要比别人还安静,因为这是相对的,只要能给人在比较过程中做一个沉稳,安静,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而这“重”与“静”的行为准则是什么?是公而忘私,去除私利,消除自己的欲望,为他人着想。
能这样做,那么轻浮与躁动的就是别人,决定命运的主动权就会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掌握其中所蕴含之道的不二法门所以老子说“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意思是说,为什么作为万乘之主的天子却因为自己的私利而轻视天下人?轻视别人就是轻浮,就失去了自己的根基;暴躁就是躁动,就失去了安静的主宰。
身,自己的私利翻译:轻浮的常常附着在沉重事物的表面,失去了沉重部分的根基,轻浮部分就不存在了安静的部分主宰着躁动部分,失去了安静部分的主宰,躁动的东西就消失了因此圣人终日出行在外,不放弃自己的行李用品,怕给别人带来麻烦。
即使有繁华的景观吸引,也不为所动并能安之若素,该干什么干什么为什么作为万乘之主的天子却因为自己的私利而轻视天下人?轻视别人就是轻浮,就失去了自己的根基;暴躁就是躁动,就失去了安静的主宰。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