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食(巴利语:cattāro-āhāra)食(āhāra)这一词是指作为强大助缘以维持(其他法)之法四食包括:段食、触食、思食、心食[1]目录1 概述2 经藏语源2.1 段食2.2 触食2.3 意思食2.4 识食
3 论藏出处4 注释书解说5 现代解释6 参见条目7 注释与引用概述根据经教的解释,段食维持色身;触维持受;意思维持三界轮回,因为业即是思,而又是业导致投生;心则维持名色根据论教法,段食维持身体里由四种因产生的色法,而其他三食维持一切与它们俱生的名色法。
属于色法的段食是无记法,而其他三名食则可以属于所有三种道德素质(善、不善或无记)经藏语源《长部经典三·三三·等诵经》[2]::“ 四[法]者何耶?……一七 四食:段食、若粗、若细也,第二触[食],第三意思[食],第四识食也。
”《长部经典三·三四·十上经》:“ 三 云何四法是应偏知?[谓:]四食即若粗若细之段食,第二是触[食],第三是意思[食],第四是识[食]此等四法是应偏知 ”《相应部经典二·第一·因缘相应·大品·子肉》:。
“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有此等之四食四食者何耶?粗或细之搏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是诸比丘!此等之四食为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 ”段食《相应部经典二·第一·因缘相应·大品·子肉》:。
“ 诸比丘!应知如何是搏食耶?诸比丘!譬如有夫妇二人,持少量之粮食,行于旷野之道彼等夫妇爱念者唯有一子诸比丘!彼时夫妇二人来旷野时,少量之粮食乏尽、旷野尚余未竟之旅诸比丘!尔时,彼夫妇二人作如是思念:“我等少量之粮食尽,而此旷野之旅尚余未竟,我等宁杀此爱念之子,作成干肉片与多汁肉片,食子之肉,以完成此旷野之残旅。
勿令三人皆死” ”触食《相应部经典二·第一·因缘相应·大品·子肉》:“ 诸比丘!如何可知触食耶?诸比丘!譬如一无皮之牛,欲依住于道路之端,依道路之端之彼等生物,啖其牛欲依住于树下,依树下之彼等生物啖其牛。
欲依住于水中,依水中之生物,啖其牛依住于虚空,依虚空之生物,啖其牛诸比丘!彼无皮之牛,依住之处,则为依止其处之生物所啖诸比丘!同此,我谓触食不可不知 ”意思食《相应部经典二·第一·因缘相应·大品·子肉》:
“ 诸比丘!如何应知意思食耶?诸比丘!譬如一炭火坑,深超人身,炭火充满,无烟而炽燃尔时一人,欲生不希死,欲乐厌苦时有二力士各以手将彼捉住,将投入炭火坑中诸比丘!尔时,彼人之心远矣,将思愿远矣,大望应远。
所以者何?诸比丘!彼人作是念:“我堕此炭火坑中,因其入死,至死为苦”诸比丘!同此,我谓意思食不可不知 ”识食《相应部经典二·第一·因缘相应·大品·子肉》“ 诸比丘!如何应知识食耶?诸比丘!捕犯罪之盗贼,送至王前示曰:“大王!犯罪之盗贼带到。
”王宜科彼以所欲之刑罚王如是谓于彼等曰:“且去!汝等将此人以百矛相击”清晨则再加其百矛时至日中,王如是云:“喂!彼人如何耶?”“大王!彼尚生存”王如是言彼等云曰:“且去!于日中对彼再以百矛相击”于是日中以百矛击彼。
届时,王于暮时如是云:“喂!彼人如何耶?”“大王!彼尚生存”王如是言彼曰:“且去!汝等将彼人于暮时再以百矛相击”于是暮时对彼以百矛相击诸比丘!对其作如何思惟耶?彼人,因一日被三百矛击打,已经验苦、忧耶?”“大德!以一矛相击,即已经验苦、忧矣,何云经三百矛击打耶?”“诸比丘!同此,我谓不可不知识食。
”论藏出处《法集论·第一篇·心生起品》:“ 七○ 云何其时有三食?即触食、意思食、识食七一 云何其时有触食?其时有所有之触、接触、等触、已等触性-----是为其时有触食七二 云何其时有意思食?其时有所有之思、等思、已等思性-----是为其时有意思食。
七三 云何其时有识食?其时有所有之心、名为意图、内心、净白之意,名为意处、意根、识、识蕴、所生意识界的意-----是为其时有识食是等为【其时有三食】”《法集论·第二篇·色品》:论母·二种色聚“ 五八五 二种色聚-----有色取、非色取。
有色之已取、色之不已取……有色之搏食、非搏食 ”第二注释“ 六四六 云何为【色之搏食】?即饭、温面、面、鱼、肉、乳、酪、熟酥、生酥、油、蜜、糖精也-----或亦有所有之他,于彼彼之乡,麤取于此等众生之口,咀嚼于齿,舌咽于喉、消化于腹-----依所有之液.有诸众生之保生-----是为【色之搏食。
】 ”注释书解说《清净道论·第十一·说定品》[3]: 这里的“食”是取来的意思有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的四种然而这四种中,是谁取来什么?即(一)段食取来以滋养素为第八的八种元素,(二)触食取来(苦乐舍的)三受,(三)意思食取来于(欲、色、无色的)三有中结生,(四)识食取来于结生刹那的名色。
在此四食中,段食有贪求的怖畏,触食有接触(所缘)的怖畏,意思食有(诸有的)生的怖畏,识食有结生的怖畏关于它们的怖畏,以(自己)儿子的肉的譬喻而说明段食,以坏皮肤的牛的譬喻而说明触食,以火坑的譬喻说明意思食,以剑戟的譬喻而说明识食。
现代解释斯里兰卡向智长老著《生命的四食》:段食(kabaliṅkārahārā)譬喻:一对在沙漠中断尽粮食的夫妇,欲度旷野险道难处,但粮尽难行,只好强食他们幼小的孩子,以求达到目的地触食(phāssā)譬喻:一只被生剥皮的牛,无论它站在何处,都不断地遭受周遭昆虫及其他动物的侵袭。
思食(māṇosāṇcetāṇā)譬喻:两名壮汉将某一男子两臂挟住,拖往充满了炙热火炭的坑洞中识食(vijjāṇā)譬喻:一个犯人每天早上、中午、晚上皆需遭受百矛所刺,生活在苦迫中泰国达摩洒甘露长老《四食的滋养》:。
段食:这是人类求生的主要食物,即凡是以口服食的食物,为物质之食料,以香味触之外尘为体,诸如饭、面、果子等类,可以分为多次进食,并且是一节一节,一口一口吞吃及嚼啜的食物,为肉体所仰赖的食物,主要是以姿口腹。
段食的功用:“如壮牛的老去,只增长筋肉,不增长智慧”(法句152)触食:人的五官,眼、耳、鼻、舌、身是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门户日常生活里我们以眼看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及身接触的感官现状里人是如此生活,动物也是如此一般地生活。
这种感官生活即常人所追逐的享受也,在佛法上我们称之为“触食”触食的功用:在提供给世人享受至上的生活享受“五欲之贼,常伺机候,侵入心房,盗自身法财”思食:意念在佛教里指为一种精神状态,它的功能是思与想,一般上所说的“思想”就是它的杰作。
而事实上,这“意”、“思”、“想”都是个别不同的精神作用意为常人六根中的最后一个,它犹如一间贮存室,将日常生活透过五个感官所领取到得点点滴滴之“触食”收集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就进贡给意识有时候意识在闲来无事的时候就会去意根仓库搬出资料及回忆,借助于意根的想像力,独自回味,独享其福。
思食的功用:“意识在思所欲境上生起希望之念,以资助诸根”识食:在日常生活里我们跟外界的接触,所产生的回应现象就是靠了这“识”的运作才有种种表态常人使用六个识来生活,以六识作为基本的活动份子,在六个感官上遛荡打转,终日在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捕捉猎物、大口吞食六根上的色、声、香、味、触、法六道佳肴。
识食的功用:识别了知,即是对感官所攀缘的外尘能起分别了达为性参见条目段食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阿毗达摩讲要注释与引用↑ 寻法比库中译《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元亨寺汉译《南传佛教经藏》↑ 觉音尊者著《清净道论》。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