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在安徽,有一座美丽的小城叫歙县这片土地楚汉时期属会稽郡,后归属鄣郡,再后来归属新安郡,北宋末年改名为徽州,到了明清时期成为徽州府治所在地今天,当地人仍习惯称它为徽州城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自然风光绝佳。
水云深处的歙县,处于“五峰拱秀,六水回澜”之中,登上城中古城墙等高处,可以望见黄山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歙县工作单位旁边便是那座大名鼎鼎的八脚牌坊——大学士牌坊上班下班行走在大街小巷中,映入眼帘的尽是高高低低、斑驳沧桑的城楼、城墙、古府衙、古牌坊……还有一座座徽商遗留下来的宅院,粉墙黛瓦、富丽堂皇,门楼的砖雕、石雕上,飞禽走兽栩栩如生。
随意走进一家恬静的庭院,皆是绿草葳蕤、花香四溢我在城中转来转去,几天下来不禁生出感叹:歙县县城可真小不过,虽说小,却很精致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小的县城在时代的浪潮中,一天天地长大变靓,而且有了老城区和新城区之分。
老城区熙攘繁华,街巷路面铺设的是青石板,古香古色;新城区高楼林立,房屋簇新,绿树成荫一条波光粼粼的练江,江上三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古桥——紫阳桥、太平桥、万年桥,成为连接老城区和新城区的纽带离桥不远处原先有一些工厂,后来都搬走了,变成了黄宾虹公园、紫阳公园、新洲公园。
桥下的碧水从青山中流淌而来,与桥和岸边的风光一起,恣意地铺就成一幅山水画卷县城变化之大,以至于许多在外的游子开车回来时,傍晚时刻到了桥边,见到岸边人家层层叠叠,竟一时间迷路,不知将向何处 歙县曾是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城中至今保留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地域文化浓厚徽州建筑以格调淡雅、自然古朴而名闻天下历史上的歙县人有着从商的天分,日积月累,徽商形成了气候渐渐地,这座城成了文化昌盛、商贾云集之地明清之际,城中遍布盐行、木行、典当行、茶行等商行,有徽墨、歙砚、雕刻、刺绣等商家,铜匠铺、锡匠铺、中药铺、丝绸铺等,比比皆是。
让我时时念叨这座城的地方,当然不止这些这些年,我常常流连忘返于城内修旧如旧的“徽州府衙”、自然淡雅的“徽州历史博物馆”徽州府衙曾是南宋的范成大、清代的龚自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走进这栋建筑,那些诗句和文章仿佛仍在屋内回响。
徽州历史博物馆则让人们读懂了这座城的厚重内核还有即将开放的“家风家训馆”,因工作原因,我多次去往那里在那里,可以走进徽州人的思想之魂 随着歙县老城区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原先在老城的单位纷纷外迁我的工作单位也搬到了新城区。
新的地点是在一处山坡上,那里植被极其茂盛,尤其是马尾松之类的植物,从院子一直延伸到院后的山头上离我单位不远处有一家简朴的裁缝店,里面的缝纫机和摆设一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模样我知道,这也是从老城搬迁出来的小店。
店门口有几棵高大的树树下,一道青砖砌筑、约半人高的墙,将这几棵树围了起来原来,这树叫鹅掌楸,是国家二级重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熙熙攘攘的路边,这几棵被围起来的珍贵的树木,无疑让人眼前一亮裁缝店的店主是一位朴素的本地女子,她见我对着围墙发呆,便笑盈盈地说:“这种树很珍贵,所以要保护呀。
”说完,她便又转过身去热情地和其他顾客说着裁剪缝制衣服的事情此刻,阳光从密匝匝的叶子之间漏出,亮晶晶的,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一片新绿,煞是好看 算起来,我在歙县生活近30年了在我眼里,这座城是一幅清丽脱俗的水墨画卷,也是一幅青绿山水的生态图景。
练江是新安江的上游,伴随着歙县走过几千年的历史当地政府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践行生态保护机制,如今的练江一片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胜景,一群群白鹭翩翩而来昔日的菜农、渔民,变成了民宿餐馆的经营者、外地游客的向导,还有的成为非遗传承人。
他们在墨庄里打揉出的徽墨落纸如漆,他们在百工坊里雕刻出来的歙砚细腻光洁,他们在博物馆门口展出的剪纸秀逸风雅……他们鲜活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流露着幸福 江南烟云又把这座城裹进了绿色和白雾中,一切是那么盈润,是那么生机盎然。
久居此城,我见证着它的一次次变迁,如同化茧成蝶,翩翩起舞,惊艳世人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17日 20 版)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