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郑板桥三顾瓮山访友今年是郑板桥(1693-1765)诞辰330周年作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的郑板桥,是清代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年间的进士他才华横溢,身怀“诗、书、画”三绝,在读书人中极有声望;他风流倜傥、嫉恶如仇,人称“顽仙”;他为官十余年,廉洁端正、刚正不阿,这也导致他一生穷困潦倒。
在历经磨难、尝尽人间酸甜苦辣后,他最终道出“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的人生真谛郑板桥一生爱好游览名山和广交朋友,在他所结交的朋友中,多是仙僧高道特别是他与无方上人的真挚友情传诵千古根据《郑板桥全集》《郑板桥诗词选》《郑板桥传》等资料记载,郑板桥四次进京,其中有三次到瓮山(如今颐和园)拜访友人。
每次到瓮山,他都会住上一段时间瓮山的风景激发了诗人的雅性,他和无方上人等众多友人诗词唱和,留下了众多精彩诗篇瓮山因为这些诗篇,更加璀璨夺目
清代郑板桥像
颐和园的美景,其前身是瓮山 吴镝 摄 与无方上人相约北上 无方上人(1684-1759),江西人,字无方,号剩山雍正年间,在江西庐山为僧,是简寂观住持他既善于诗词书画,又长于治印青年时期,一心想谋取功名,但事与愿违,三次参加岁考,却名落孙山。
而当时的一些富家子弟,不学无术,只要花钱就能捐功名,谋取一官半职这些事使他看破红尘,放弃科举,出家当了僧人,在庐山一小寺庙里当住持中年时,无方上人北上,来到京西御园、山青水绿的瓮山,成为圆静寺的住持雍正二年(1724)秋,郑板桥与无方上人偶遇于江西鄱阳湖上。
当时,郑板桥与一位官员同游庐山,当他们到了庐山脚下、江西鄱阳湖口的望山楼一览亭时,只见山峦叠翠、飞阁流丹、秋水长天,好一派美妙的景致此刻,郑板桥想起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高声吟道:“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幕山紫……”忽地听见背后有人吟出《滕王阁序》的结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郑板桥回头一看,吟唱者是一位僧人郑板桥问:“何方仙师,不期鄱阳湖上幸遇?”僧人淡淡一笑,未作正面回应,接着又引用《滕王阁序》回答:“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郑板桥于是与他并船前行,交谈甚欢,方知此人是无方上人几天后,郑板桥与无方上人来到庐山,住在无方上人的寺庙里白天两人结伴游览风景如画的山川美景,夜晚,品茗挥毫,谈文论诗郑板桥晚年曾作诗回忆两人相识的情形:“初识上人在西江,庐山细瀑鸣秋窗。
”不久,郑板桥与无方上人依依惜别分手时,无方上人告诉郑板桥,他打算年底或明年进京,希望在京西御苑相会郑板桥也追随友人,从雍正三年至乾隆六年,三次光顾瓮山雍正三年(1725)初秋,郑板桥第二次进京到京城后,郑板桥就到瓮山拜访无方上人。
两人相见,分外高兴经无方上人的挽留,郑板桥便住在了无方上人的寺院里白天,跟朋友或游览山中美景,或一起引山泉浇菜园到夜晚,则是品茶、谈诗、论画郑板桥游览的多是禅院寺庙,因而结交了另外两位诗僧——起林上人、勖宗上人,并成为好朋友。
起林上人和勖宗上人具体是何人,目前没有资料记载,人们只能在诗中一窥他们的交往他还结识了一些宫廷侍卫(期门、羽林)的子弟,每日同他们高谈阔论、臧否人物,“以是得狂名”(《清史列传·郑燮传》)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次进京,郑板桥结识了一位特殊的人物:允禧。
允禧是康熙第二十一子,雍正八年(1730)受封贝子,雍正十三年(1735)受封慎郡王允禧虽出生皇室,但对政治不太感冒,反而对书画非常感兴趣《清史稿》记载,允禧“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徵明”允禧自署“紫琼道人”,绘画以山水为主,画风清幽淡雅、笔致超逸。
因为郑板桥诗书画之才,允禧请他到府上论诗谈画,两人得以相识多年后,允禧还写诗回忆这次与郑板桥相识的情景当时,郑板桥的狂傲引起了一些人的攻击,这也使初出茅庐的他,心生厌倦于是,郑板桥挥笔写下《燕京杂诗》三首,表露了当时的心态。
其中一首这样写:“不烧铅贡不逃禅,不爱乌纱不要钱但愿清秋长夏日,江湖常放米家船”当然郑板桥并非真的“不爱乌纱”,但他鲜明地表示了不愿流俗的决心郑板桥对当时的环境感到无比的烦躁,思乡之情甚切半年之后他告别朋友无方上人,回到了“门外绿杨三千顷,西风吹满白莲花”的江南故乡。
中进士后在瓮山诗词唱和 十年后,乾隆元年(1736),郑板桥再次来京城,这次是参加殿试,他中了进士这对郑板桥来说自然高兴,他以为从此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官为民,报国报君喜形之余,他挥毫画了一幅《秋葵石笋图》,并在上边题诗:“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祥。
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此时,郑板桥已四十有四,他自认为虽不能像牡丹、芍药那样在春天里与鲜花争奇斗艳,但亦能像秋葵那样与丹桂齐芳不难看出,此诗完全表达了他身怀壮志的心情但是,如果朝中无人,即使中了进士,也不等于立刻就有官做,还必须耐心等待。
无奈,郑板桥只好在京逗留了近一年的时间这期间他再次来到西郊瓮山,拜访了他的挚友无方上人,写了《赠无方上人二首》诗:(一)山裹都城北,僧居御苑西雨晴千嶂碧,云起万松低天乐飘还细,宫莎剪欲齐菜人驱豆马,历历俯长堤。
(二)一见空尘俗,相思已十年补衣仍带绽,闲话亦深禅烟雨江南梦,荒寒蓟北田闲来浇菜圃,日日引山泉这些诗,记录了郑板桥在瓮山度过的田园般的生活这次来京的时间较长,大部分时间住在瓮山内,他与挚友昼夜品茗交谈,挥毫赋诗,还写下了《瓮山示无方上人》一诗:。
松梢雁影度清秋,云淡山空古寺幽蟋蟀乱鸣黄叶径,瓜棚半倒夕阳楼客来招饮欣同出,僧去烹茶又小留寄语长安车马道,观鱼濠上是天游“观鱼濠上”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战国时期庄子与惠施在濠梁观看游鱼而进行的一场关于知否鱼乐的富有哲理的辩论。
郑板桥在诗中引用此典故,描述了他在瓮山与无方上人等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谈经论道的神仙般的日子,同时也表达了追求自在生活的向往郑板桥在瓮山游览期间除与他的挚友无方上人谈古论今、写诗作画外,还常与起林上人和勖宗上人吟诗唱和。
这次来瓮山,他们夜听虫鸣,晨起看山,饥餐野蔬,渴饮清泉此情此景可以从他写给起林上人的《山中夜坐再陪起上人作诗四首》中反映出来其中,第三首是这样描述的:晨起望诸山,姻岚漭涨塞阳乌初出海,气弱不得力墨云横亘天,稚霞敛颜色。
重帛那禁寒,拥裘坐岩员雾重如小雨,径危滑难陡酸枣垂累累,瓜果蔓寒棘招手谓山乌,与尔得饱食郑板桥在诗中描绘了瓮山一带饶有野趣的生活画面,也为后人记录下了清代瓮山的风景无方上人、起林上人以及勖宗上人,和郑板桥多有诗词来往。
有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挥毫而就,“宾主吟声合,幽窗夜火燃风铃如欲语,树鹤不成眠”(《同起林上人重访仁公三首 其二》);有时,他们诗兴大发,诗成无纸,便在窗上涂写,“吟成无笺麻,书上破窗纸”(《山中夜坐再陪起上人作四首 其一》)……。
扬州卖画时再忆瓮山 乾隆六年(1741),郑板桥进京,三顾瓮山拜访好友到了京城之后,此时正是秋季,景色宜人,郑板桥沉浸在美景与友谊之中此次来京,郑板桥再次拜访了他的挚友:无方上人以及起林上人和勖宗上人,并赋诗多首。
此次进京时间虽不长,但郑板桥还拜访了慎郡王,畅叙昔日的友谊正是这次畅叙,让他的人生有了改变在慎郡王的举荐下,郑板桥谋得了山东范县县令之职不久,郑板桥辞别了在京的朋友,在乾隆七年(1742)春到山东范县上任。
离别前,郑板桥作诗赠与允禧《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主人》:红杏花开应教频,东风吹动马头尘阑干苜蓿尝来少,琬琰诗篇捧去新莫以梁园留赋客,须教七月课幽民我朝开国于今烈,文武成康四圣人到任后,他念念不忘挚友,挥墨写了一首题为《怀无方上人》的诗,这首诗也是他与无方上人友情的深情回顾:。
初识上人在西江,庐山细瀑鸣秋窗后遇上人入燕赵,瓮山古瓦埋荒庙今君闻往孝儿营,乱石寒云补棘荆别筑岩前数间屋,绘图招我同归耕……在诗中他念念不忘在瓮山的美妙时光,也不忘表达自己归隐山林之志郑板桥任范县县令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深受百姓爱戴。
乾隆十一年(1746),郑板桥从范县调署潍县乾隆十八年(1753),潍县出了灾荒,郑板桥请求赈灾,但却因此忤触了“大吏”,于是就称病辞官,回到了他的家乡江苏兴化县此时的郑板桥无所依靠,只好又去扬州以卖画为生,他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自由自在的“濠上”生活。
此刻,他想念起久别的挚友无方上人,于是画了一幅盆兰花,并在画上题了四句诗:“万里关河易暑寒,纷纷灌溉反摧残不如归去匡庐阜,分赴诸花莫出山”(《画盆兰花劝无方上人南归》)后来,无方上人也离开了瓮山,但未南归。
郑板桥怀念不已,又赋诗一首,抒发他的心声:“无方去后西山远,酒店春旗何处招?”郑板桥还为无方上人画竹一幅,并题诗:“春雷一夜打新篁,解箨(tuò)抽梢万尺长最爱白方窗纸破,乱穿清醒照禅床”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瓮山美好时光的深情怀念。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诗白流程编辑:u032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