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川阆中:千两蚕丝织就“东方软浮雕”新华社成都5月4日电 “一丈毯,千两丝⋯⋯”唐代诗人白居易诗句中描写的丝绸地毯,其织造工艺如今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在西南小城四川阆中得到保护传承此地出产的丝毯远销海外,广受欢迎。
“五一”长假期间,四川阆中市“阆中古城”游人如织古城中“银河丝坊”丝毯展销店内,在一张张图案斑斓绚丽的丝毯前,访客纷纷驻足“用手摸摸就能感觉到,如婴儿皮肤般丝滑,又比羊毛更加绵密厚实说千两蚕丝织出一张毯,毫不夸张。
”年过七旬的阆中丝毯织造技艺传承人卢兴琼向参观游客介绍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境内山峦连如翠屏,嘉陵江水环绕而过,素有“阆苑仙境”的美誉,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为古代巴国都城,蜀汉名将张飞曾在此镇守7年。
阆中养蚕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子国盛产桑蚕、麻、鱼、盐……
据记载,中国丝毯最早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当时主要用作地毯,即“地衣”汉晋有“双面彩色栽绒地毯”“彩色龟甲纹地毯”等阆中丝毯是纯手工制作的真丝地毯,以精密、美观为特色“生产一条丝毯要经过挂经、栽绒、过粗细纬、砸耙子、剪荒毛、挑花刺和扎背面等7道工序。
以一个工匠每天编织8小时计算,一年也只能编织3平方米”卢兴琼向记者介绍卢兴琼祖辈便从事地毯编织,她从一名老国企普通丝毯纺织女工,逐渐成长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后创办了四川银河地毯有限公司。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全国地毯行业十分红火,但织造手艺人缺乏。我在阆中周围农村建立地毯编织加工点,广招员工,传授织造理论知识和手工打结编织实操技术。”卢兴琼回忆说。
走进卢兴琼创办的阆中丝毯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个个木质支架上,蚕丝紧紧绷成白色毯布,数种彩色丝线次第排列,工人熟练地将一根根丝线缠绕打结,双手翻飞间,繁密精致的图案跃然“毯”上一条长约3.7米、宽5.5米的桑蚕丝毯引得不少参观者久久驻足。
“它借鉴的是古典主义绘画风格,以地毯的表现形式来编织教堂穹顶,刻画出教堂内圆顶窟窿和石柱等细节”卢兴琼的徒弟冯俊华介绍,这张丝毯,一位工匠耗时10年才能完成“蚕丝又滑又软,丝线又极细,如果有质量不达标的地方,整条都要拆了重织。
”说起织造丝毯的辛劳,冯俊华感慨万千卢兴琼说,早在古代丝绸之路时期,中国的丝绸制品就传入波斯等中亚地区“现在我们的产品也以设计精美、密度大、防水、防皱、耐脏、不易吸附灰尘,保存时间长等特色受到海外市场追捧,被誉为‘东方软浮雕’。
”“去年公司总产值达5000多万元,出口销售额占比约五分之一阆中丝毯出口主要销往日本、土耳其、俄罗斯等国,也受到欧美和东南亚国家消费者的青睐”四川银河地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宇说(记者高健钧、童芳、张海磊、周思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