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情绪的失控容易使我们做出追悔莫及的事情。所以,我们要试着去了解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情绪,以便能够掌握它,支配它。
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换句话说,就是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气场得以发挥我们生活在一个情绪流布的世界里,而情绪则是社会生活敏感的前沿阵地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人素质的重要标志。
情绪管理不但是对自己的控制和调节,也意味着在与其他人互动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氛围
佛家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成“心王”与“心所”把心的主体比喻为主,心理活动比喻为臣,君臣配合才能构成人的认识和行动比如,当我们看见窗外落叶纷飞,心中升起各种感慨,那么能够知觉的心就是“心王”,而种种感慨的心念则是“心所”。
清净道论中将影响人的贪、嗔、痴三大基本情绪形成的原因归为三个方面,而能正确地认识情绪产生的原因,就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能量得到汇聚第一,宿作为因据说因宿业的美好修行或从天上死后而生此世者成为贪行者,因宿世多作斩、杀、缚、怨等行为或从地狱及龙界死后而生此世者成为嗔行者,因宿世多饮酒及缺乏多闻与问究或由畜生界死后而生此界者成痴行者。
第二,四界为因地界和水界二界重的人成为痴行者,火界风界重的成为嗔行者,若一切平等者则成贪行者第三,病素为因在诸病素之中,痰增长成贪行者,风增长成痴行者,或者以痰增长为痴行者,风增长为贪行者“宿作为因”指出了有些情绪是由过去世的业力及习气影响,“四界为因”与“病素为因”指出人的身体素质与身体状态对情绪的影响,如我国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若在身体强壮时情绪会比较好,如果有病情绪马上就会低落,气场也随之低落。
佛家认为,我们的心本来都是如来的心、真如的心、佛性的心,不生、不灭,可是一念无明来,情绪就来一念无明,那么无明心又是怎么来的呢?无明心是来自于我们过去的业力、习气佛家讲的,不只是这一辈子,还讲无始以来,一切都是相续流转,我们过去无始以来的业力,身、语、意的造作生命经验,都留下了一个业力识,在我们的潜意识,就是最深层的心,叫作一念无明、根本无明,无明心。
无明心一发作,情绪就开始
当无明心发作的时候,我们就会控制不了自己,同时以自我为中心,有了分别妄想,不能有效地敛气,只是把气场放在自己的身上,最终使自己的气场局限在自己身上,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和转移很多人都忽视了,不懂得控制情绪的后果是什么?是嗔心。
当一个人的嗔恨心出现的时候,那么,无明怒火就会把自己烧得心焦如焚,坐立不安,做的每一件事和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像一把锋利的小刀,狠狠伤害到别人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的气场得到提升,那么就要放下贪、嗔、痴三大情绪,用一颗向佛的心来压制住自己的无明怒火,使自己的情绪得到良好的控制。
禅的智慧要求禅修者生活在当下,注重当下的生活,寻找当下的快乐其实,许多的心理疾病都是因为自己对过去的沉湎以及对未来的过高期望造成的,想要控制好情绪,就得活在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发生,这就是禅修的“正念”。
佛法强调人心自清净,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烦恼妄念的染污,取相、着相,如云雾障于明净的虚空,但是如果能够修习禅的智慧,那么自然就可以看见心性的清净,离一切法相所以无相不只是离一切相,更是因离相而性体的清净清净则无情绪,无情绪即是良好的情绪管理。
佛法的修行是以戒、定、慧三学为总纲,戒是作为行为规范的原则,定是稳定情绪的保证,智慧是情绪管理的源泉,所以我们说佛法的情绪管理是以戒、定、慧三学为总原则的掌握了这三个原则,自然可以人气不断,气场无穷!人生的不如意谁也避免不了,但是只要做一个善于控制情绪的人,那么任何事情都可以掌控在自己手里!。
所以,还望各位读者谨记:一念无明来,烦恼麻烦滚滚来;一念无明去,烦恼麻烦随风散!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