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13日电 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藏学为何特殊且重要? 中新社记者 安英昭
第七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开幕在即,海内外三百余位专家学者将共聚北京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背景下,藏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藏学,在普通民众眼中颇显神秘感、小众化;但在学术界,正如季羡林、任继愈等名家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言,藏学已成为世界上的一门显学。
然而,西方学术界一度存在所谓“藏族在中国,藏学在国外”的论调
广告他只是个小司机,伺候的却是一个富太太,小人物一步步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2023年2月5日被誉为“世界藏学府”的拉卜楞寺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朝佛季”,众多藏传佛教信众及游客前来转经、礼佛、朝拜图为信众及游客前往朝佛途中。
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东西方藏学研究产生分野有其历史原因17至18世纪,随着“中学西传”日盛,欧洲掀起百年“中国热”在此过程中,一些探险家开始探索东方“神秘文化”,进而在欧洲兴起“藏学热”19世纪上半叶,匈牙利学者杜·乔玛发表《藏英词典》和《藏文文法》,后世一般认之为西方藏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及至20世纪,意大利学者图齐成为西方学术界眼中的“国际藏学权威” 中西方藏学研究虽存在诸多差异,但无可争议的是,藏学的故乡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尚书·禹贡》中便有关于藏族地区山川风物的记载;《隋书》将西藏古代部落列为专节记入;7世纪,松赞干布的文臣吞弥·桑布扎就创作出藏族语言学方面的八部著作,其所总结的语音语法规律,在现代书面藏语中仍起指导性作用。
近代以后,相较于西方藏学的兴起,中国藏学研究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时代背景下陷入低谷,但低谷中也有过高潮
资料图:修缮后的拉卜楞寺佛殿外景中新社记者 杨艳敏 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藏学研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瞩目成就,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学术体系不断深化、话语体系不断拓展如今,中国藏学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国际藏学的跟跑,改革开放初期的并跑,成为今天在大多数领域的领跑状态。
同时,以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为代表,中国也为国际藏学界的交往、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平台,藏学在中外学人共同推动下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季羡林先生晚年提倡包括“国内的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在内的“大国学”,与其齐名的饶宗颐先生则提出“涵盖中华民族各族的文化与学术”的“华学”。
可见无论在“南饶北季”眼中,藏学都同敦煌学、蒙古学等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藏学研究的繁荣发展,正是一代代学人在这条道路上“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体现。
正如本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的主题“藏学的繁荣发展与开放的西藏”所彰显的题旨,未来,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藏学仍将是一门特殊且重要的学科;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西藏各族人民也将是一支重要力量。
(完)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