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美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美育应坚持道德先行,扎根中华文化传统,弘扬美育精神,充分发挥美育工作的特点,促进年轻一代的身心健康成长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都会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及家庭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而这背后有着多种复杂的因素。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及创造美的能力,无疑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和生命意义观,成为辅助其渡过困境,发展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工具(一)以美育心——激活审美情感,夯实预防性干预
预防性干预措施对中小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预防性干预的过程中,通过审美教育激活中小学生内在的审美情感,可以起到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危机发生的目的审美情感是指人们根据审美标准对审美对象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人格、社会性及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
研究发现,审美情感能够正面影响个体的道德学习,可以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增进心理健康审美情感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力,帮助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审美情感的发展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审美来激发中小学生的内在的审美情感梁启超先生认为,情源于人对美的欣赏和对趣的需求当人们看到美的自然和艺术作品时,会引发激动和欣赏的情感,这就是审美情感在Diessner等人的研究[6]中,将审美情感分为了道德美感、自然美感和艺术美感,而不同的审美情感可以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一,以道德审美教育激活中小学生的道德美感,丰富心理资源,减少孤独感道德审美比比皆是,当个体看到道德美的行为时,生理和心理上会发生变化,比如会感到温暖、感动、想要去帮助他人等,它一方面是一种个体对自身的积极认知,想变成一个更好地人,另一方面可以产生对他人的积极认知,更容易产生喜欢他人的感觉,甚至还会产生想要模仿他人道德行为的想法。
这些感觉和想法可以通过道德审美教育来实现道德审美教育是一种辅助性的教育模式主要指通过审美性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来营造特定的、优化的道德情境和环境,帮助此活动中的道德学习主体激活自身的道德内省机制,并能有效地实施道德审美行为,达成造就具有道德审美素养生命主体的目标。
通过道德审美教育来鼓励中小学生以审美的视角去欣赏道德智慧,并反思自我,体验道德美感,可以激活中小学生内在的道德美感具体而言,可以利用道德美个体为中小学生树立道德美的楷模,塑造道德美的环境,帮助他们认识到何为道德美的行为,进而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以行使道德美的行为,获得道德美的体验为荣,采取更多亲社会的行为,从而达到丰富中小学生心理资源的目的,既提升其对自我的积极认知,又提升其融入社会的愿望和热情,使其更容易获取社会支持,减少孤独感。
第二,以自然审美教育激活中小学生自然美感,提升其应对心理困境的能力自然美景,如壮丽的日落、河流上闪闪发光的光线或雪山的全景,通常可以引发强烈的高峰体验,包括敬畏和惊奇等深刻的情感状态研究表明,欣赏自然世界的审美品质对于许多积极感受和行为非常重要,可以增加个体的幸福感。
工业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小学生,伴随着人造产品、电子产品长大,缺乏投入体验到自然中的经验,与能够带来心灵滋养的大自然越来越疏离,感受万物生长繁衍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因此应当鼓励中小学生顺从天性,更多地亲近大自然、感受生命的成长、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
有学者指出,把自然审美以及自然审美教育放置于我们目前的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所要解决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问题之中,自然审美应纳入教学和教学实践的环节当中,而自然审美教育也应纳入审美教育,使得自然审美成为自觉的审美活动。
如可以利用美丽的自然图片、视频等增加其对自然美景的感知,增加体验大自然的教学实践活动,帮助中小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美感等利用自然审美教育激活学生自然美感,有助于增强中小学生与自然的联结,增强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从而提升自我应对心理困境的能力。
第三,以艺术审美教育激活中小学生艺术美感,提升其塑造健康人格的能力人类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它具有自发自觉性因此,它既能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体力、智慧等身体能力,也包含了众多的感官能力及情感意志能力。
艺术作为人在发挥审美意识、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审美对象,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经验艺术具有美育作用艺术拥有情感的独特与新鲜,表现出鲜明的个体性;同时艺术是共通的,能够保持长久的情感魅力艺术来源于人类的创造,是超自然的精神文化,其可以提升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愉悦人的精神内涵、丰富人的情感体验、完善人的品格发展、拓展人的社会性。
艺术审美特性归结为情感性情感性指的是艺术作品中往往包含着的作者的丰富多彩的情感,它是艺术审美性得以存在的根本所在,艺术作品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会激发起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艺术审美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这种超越可表现为人对艺术世界的移情,也可以表现为人超越了各种现实关系而达到精神的自由状态因此,当中小学生处在压力和焦虑状态时,以艺术审美教育激活艺术美感,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美感材料和作品,增进其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或者鼓励他们亲身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可以帮助他们恢复本性中的轻松自在、保持乐观平和的心境,保证其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缓解滋生的不良情绪,对提升中小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以美舒心——善用美的环境和艺术,补充治疗性干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过程中,他们通常会表现出情绪和行为的失控,并且会让自己处于一个高度警觉的状态,对外界的信任程度减低研究表明,恢复性环境能使人们更好地从心理疲劳以及和压力相伴随的消极情绪中恢复过来,而美的环境带有恢复性特征。
所以,如果能在中小学生情绪失控的时候,提供一个相对优美舒适的环境,可以帮助其恢复理性和认知众多的研究显示了绘画、音乐等艺术治疗的有效性因此除了传统的谈话式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干预手段外,可以借助美的事物开展多样性的干预。
由于美的事物和方式具有隐蔽性和潜移默染的特点,可以降低学生的警觉性,增加信任感,让其可以采取更配合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如可以通过优美的音乐舒缓学生情绪,让其能够放松下来也可以在学生无法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情绪时,通过绘画的方式或欣赏优美艺术作品的方式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放松和舒缓情绪的目的。
(三)以美筑心——发现生命之美,进行补救性干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心理危机干预最终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中小学生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更希望通过危机经历增强其心理韧性及应对下次危机的能力。
因此,在中小学生恢复心理平衡之后,对中小学生进行补救性干预是非常重要的此时的中小学生需要更多的陪伴、照料以及有助于心理发展的恢复性环境研究显示,中小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忽视会导致学生漠视生命,生命之美的教育更适合儿童。
儿童虽然生命历程及生命经验是有限的,但由于他们正处在旺盛生长期,而生命之美的教育恰是回归生命本质,从生命与生俱来之美的层面来激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这与儿童的身心发展不谋而合,更能为他们的生命健康成长提供方向与能量。
结语如果能够引导中小学生在危机之后发展生命美学,帮助中小学生发现生命之美,构筑心灵家园,能够成为心理危机补救性干预的有效补充。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