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铝浩建材厂官网!
铝单板百科list center

全国服务热线

打造绿色贵州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贵州走绿色发展之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作者:www.aadkj.com 发布时间:23-09-04 点击:15

原标题:【全国生态日】为了绿绿绿绿绿,贵州有多拼!如果你要问贵州的底色?答案一定是绿色!

穿行贵州从磅礴的乌蒙山到奔流不息的乌江从风景秀美的万峰林到波光粼粼的小七孔风景区……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今日的贵州,处处绿意盎然不信你点击视频听听看↓↓↓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4000万贵州人奋力书写了贵州

绿色答卷为了这来之不易的“成绩单”贵州到底有多拼!我们接着往下看

目前,贵州省已有观山湖区、花溪区、汇川区、红花岗区、仁怀市、正安县、凤冈县、习水县、绥阳县、余庆县等10个县(区、市)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乌当区、观山湖区、赤水市、兴义市万峰林街道、江口县太平镇、花溪区等6个地方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其中,凤冈县弘扬“和善仁孝•创新自强”的城市精神,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全民抓有机,以“锌硒茶”为代表,全县绿色GDP达45%,有机占比15%;

绥阳县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加快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花溪区自2002年确立“生态立区”战略以来,春秋20载,经历转型阵痛,走过“索取消耗自然资产——恢复补充自然资产——保值增值自然资产”的探索历程;

江口县太平镇以“圈层递推•融绿化金”模式有区别地重点保护遗产地、适度利用遗产地缓冲区、绿色发展外围区,创建世界自然遗产地“两山”实践国际样本;……16张国家级生态文明“金名片”背后,是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积极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标杆”的奋斗决心。

作为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乌江流域覆盖了贵州8个市(州)、52个县(市、区),承载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也被称为贵州省的“母亲河”近年来,贵州组合拳频出,举全省之力提升乌江生态治理能力,先后在赤水河、乌江流域实施了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在清水江、红枫湖、赤水河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在全省七大流域实施了河长制,乌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今年3月1日,《贵州省乌江保护条例》正式开始实施,从明确规定各部门、企业和地方政府在乌江保护中的职责,到明确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从依法加强乌江流域生态环境风险管理,到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应急处置……每条都力求真管用、可执行,切实为推进乌江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如今的乌江,如一条透亮的绿丝带,铺展在黔中大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山水林田湖草,成就了贵州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全省目前已知生物物种24547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贵州省研究制定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及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督试点工作。

同时,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效评估试点,推进南、北盘江流域生态状况评估,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栗背短脚鹎在一池清水中戏水,凤头鹰在阳光下飞翔,小豹猫在莽莽大森林里觅食……在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智慧眼”中,各种珍稀野生小动物的隐秘生活清晰可见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称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为守护好这颗“绿宝石”,近年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投资2534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安装红外线电子相机、高清摄像头外,还建立了监测站、智慧管理平台、瞭望台等设施。

得益于智慧管理平台的“潜心守护”,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85.13%增加到88.61%,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6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82种,茂兰特有植物41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9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76种,以茂兰为模式标本动物150种。

贵州省积极探索新时代生态环境监管、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等方面的路径和方向。数字技术的介入为生态治理全流程提供支撑,让精准识别、实时追踪环境数据成为常态,让及时研判、系统解决生态问题成为现实。

过去十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先后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森林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47%提升至2022年的62.8%,年均增速全国第一,优良生态环境成为了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海雀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曾是当地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30多年来,为摆脱“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的发展困局,当地干部群众接力植树造林,全村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提高到现在的77%如今的海雀村,除了森林覆盖率提高,当地群众的收入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

海雀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33元,家家户户住上了大平房,一半以上人家开上了小汽车,部分村民还开起了民宿,靠着万亩林海资源吃上了旅游饭,海雀人的日子越过越滋润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从2012年到2022年,贵州累计完成营造林5372万亩,退耕还林实施面积达1695万亩。

同时,贵州石漠化治理面积达1.31万平方公里,实现了在石旮旯山区“补绿造绿”的壮举此外,贵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乌蒙山区、武陵山区、乌江流域等重点区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累计修复面积547平方公里,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近十年来,森林覆盖率连续增长、退耕还林面积与石漠化治理面积均位居全国首位全省9个市(州)5个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全省18.28万名生态护林员扎根林区连续九年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省绿色经济占比5年来提高了6.3个百分点

全省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12个全面建立河长制共设22755名省、市、县、乡、村5级河长实现全省河湖水体全覆盖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以绿为底贵州正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来源:多彩贵州网综合整理

编辑:唐海鹰编审:安轶伦审签:李 蓓终审:邓 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