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对孟子说过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自己学的是“斯”,也有人说是“是”。结果教育部出面,说从来没有出版过“斯”的教材,被万能的网友们找出证据,将脸打得啪啪的。
最后,官方实在是没有办法,和了个稀泥,说“斯”和“是”都对,都是指这个的意思结果又被一众网友打脸,说“是”动词,“斯”是名词,根本不符合语法,肯定是官方错了其实,官方的结论是对的,但解释理由是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先看这两个字的来历。“斯”字起源很早,起源于甲骨文时代,下面是斯的甲骨文写法。
我们知道,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从这个字体上看,上面是个鱼头,尾部是鱼尾,中间很清晰的是一条鱼被分解成几段,鱼刺都漏出来了斯原来就是指分解鱼的过程由于鱼生活在水里,后来斯字又有湿的意思诗经里,有句很著名的诗句,被鲁迅先生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引用过,就是西周贵族庆祝新房落成的一首诗里说的,“秩秩斯干,悠悠南山”,“干”在古语里指山间的小溪,“斯”就是指鱼,意思是在生长鱼。
现在的教材解释说“斯干”是小溪的名字,其实是不严谨的,它的意思就是有鱼的小溪的意思,单指名字勉强也对,就像泰山一样,其中泰指壮大,泰山的本意就是好大一座山的意思,而时间长了,人们就把泰山特指罢了由于时代的发展,“斯”字又被赋予了其他含义。
由于杀鱼需要刀或者古代的斧,所以它又有了杀、砍等含义,文字也发展到金文篆书时代,所以斯被写成如下↓
所以在这里,“斯”就是其他含义了,厮杀的“厮”,其实在那个时候就是“斯”,还有后来人们说的小厮的“厮”,也是这个这个“斯”,只是到了后来,随着汉字的发展,才有了各种偏旁部首,这才有了会意字的出现,但上述这些字严格意义上讲,都是“斯”的同字异型而已。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有很多是同意字,“斯”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比如在诗经比较早的商代歌颂成汤的一首诗里说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申锡无疆,及尔斯所意思是我伟大的祖先啊,一直保佑有洪福,他给我们的赏赐,一直到了家里。
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意思就是父母养育我是多么辛苦啊,你卖了我的孩子却没有一点怜悯在这里,“斯”也有语气助词一样,就和古诗里“兮”“之”“乎”一样,单纯就没有其他含义了,和我们现在人说话时说的“这个”意思一样,基本没啥含义了!。
古人写文章讲究“信”“达”“雅”,意思就是文章一定要讲道理,而且通达易懂,而且要词句优美所以很少用“斯”这个语气助词,就像我们这报告一样,要是汇报里老有“这个”,恐怕也不是一个好报告本人查找了先秦时代的典籍,在诗经里也不过发现了不到十处有“斯”字做助词的,在道德经里面有一处,《荀子》《论语》《韩非子》《孙子兵法》以及《庄子》等书里,除了《道德经》里有一处,其他根本没有用“斯”作为助词的地方,可见,古代先哲们为了语句的优美,是很忌讳用“斯”的,即使是“孟子”,也仅在这个地方用了“斯”,其他地方也几乎没有。
孟子肯定没有想到,2000年后他会成为网红!当然,仅从这些证据也不能说明“斯”在孟子那句话里用错了,毕竟根据现在语境,用斯也说得过去但根据当时的语境,“斯”肯定是用错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要从“是”字说起。
在甲骨文里,是没有“是”字的,它是从西周开始出现的。原来的是也不是这样写的,而是上日下正如下↓
当然,它更不是现代的意思。它的是太阳正午的时候意思,含义指一个人品行端正,做事公平正义。在诗经里如下:
从上文可见,“是”以王、帝等歌颂贵族人物的诗里出现,后期的诗经,“是”才有个代词、判断、动词,但也都以正面歌颂为主同样,在先秦经典里面,“是”字也不常见,我们知道的最著名的人物说的一句话,是秦末项羽说的那句话:大丈夫当如是!在这里,“是”就是代词这样、这个的意思。
从这个语句上,“是”肯定是一个赞美的词,是正面的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肯定是“是”字因为“斯”人虽然也有这个或者代词的意思,但代表的是普通人,是下层奴仆,或者泛指所有人,而“是”字,代表的是指正直、正义或者有良好品行的人,而不是泛指。
孟子虽然不富裕,但在他那个年代,还是属于贵族阶层,他虽然也讲“仁”,讲“爱”,但属于是出于贵族的普世价值,是高高在上的,从心里,他还是看不起底层人民的,这从他的文章里也可以看得出说白了,孟子那个时代他所追求的“仁”,和现在那些灯塔国公知们说的从本质上没有区别,就是建立他自己的道德高地上对底层人的怜悯和施舍,而他们的内心,是根本没有把那些人当成同类的,这和美国要求我们讲人权一样,虚伪的很。
再说,就这句话的语境来讲,它也不是针对所有人的,比如奸佞、盗贼、欺世盗名作奸犯科之徒,就不能适用孟子这句话,否则,这句话就不鸡汤励志,而是教唆犯罪了,这和孟子原来的意思就南辕北辙,完全相反了!所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肯定是用的“是”,而不是“斯”,意思就是那些天将降大任于那些正直的人,而不是所有的人,从这个角度上讲,无论逻辑上还是语境上,都是符合原意的,也更有说服力。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流传久远,很多典籍在流传过程中被人们断章取义、曲解篡改很多,有的甚至和原来相反了,这是我们后人的悲哀,而我们的教管部门,他们也是一知半解,在这里胡言乱语,根本没有理由来说服大众,不能解决大众的质疑问难,只是轻率武断的下结论,更能说明他们的无知和不负责的,这才是我们后人的悲哀。
教育部出的证据!正本清源,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经典,继承先哲思想,这才是教育之本,否则,就让后人笑了!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