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铝浩建材厂官网!
铝单板百科list center

全国服务热线

格物致知诚心正意的意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理解)

作者:www.aadkj.com 发布时间:23-09-07 点击:13

朱熹之学,被人归结为正心诚意之学,朱熹自己对这个归结也深以为然如前所述,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治国之本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朱熹主张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为去欲之方他的格物穷理的道德目的,就是要实现封建道德的准则,使人能“革尽人欲,复尽天理”,达到穷理与尽心的统一,成为心与理想合一的圣贤。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哲学命题它最早出现于《礼记[gf]2022[/gf]大学》中《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朱熹十分重视格物致知论,并且将它作为构筑其理学体系的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他明确提出了以《大学》的“三纲八目”作为治国纲领的政治主张。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指人本来清明、未被物欲所蔽的德性“明明德”,是使蒙蔽的清明德性重新清明起来“亲民”,即用自己的清明之德,使天下人都清明纯净起来,做到日新,日日新,更日新“止于至善”,即达到至善至美之境界,具体来说就是为人君至于仁,为人臣至于敬,为人子至于孝,为人父至于慈,与国人交往至于信的所谓儒家一套社会规范与社会秩序了。

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以“三纲”之中的“明明德”为纲中之纲,即以君主的正心为治国的本源性工夫同时,他又以八目中的修身为本,修身就是诚意己心他试图通过澄清端正君心的工夫,使君主达到人格完善的境界,以身教引导下效,以此来成就他理想中的王道政治。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他在《壬午应诏封事》中向宋孝宗建言治国大政时说:“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应天下之务”《大学》中的“八目”,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之方,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之结果。

如果说“正心诚意”是修身即“灭人欲之方,那么,“格物致知”则是“正心诚意之方朱熹在《大学章句序》指出,人们之所以不能保持自己本来的善性,原因之一是“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因为不能知,所以不能全性;为了全性,首先必须知。

这是朱熹特别强调格物、致知的真正目的之所在朱熹认为,所谓“格物”,就是指穷尽事物之理,通过研究认识事物,彻底认识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所谓“致知”,就是指扩大自己的认识,穷究一切道理,以求达到认识的极致境界。

朱熹所说的“格物”,原则上是格一切物,既包括有形的自然物,又包含社会现象和道德人伦他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如《大学》《中庸》《语》《孟》四书,道理粲然,人只是不去看,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由此可见,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一种要求人们养成“涵养心性”的工夫。

在朱熹看来,人心的灵明,都是有知的,而天下的万物,都是有理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即是“穷理”,理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一旦有一天豁然贯通,大彻大悟,做到了“穷理”,就可以达到“顺理以应物”的境界,人们就可以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到达自由自在的地步。

朱熹所谓格物的一个意义就是读书,特别是读儒家的经典他认为,通过读书就能学到圣贤的思想,就能用圣贤的思想去观察和了解客观的世界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圣人言语皆枝枝相对,叶叶相当不知怎生排得恁地整齐今人只是心粗,不仔细穷究若仔细穷究来,皆字字有着落”“格物只是穷理,物格即是理明”“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所以求真知,真知是要彻骨都见得透”“穷理须是穷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理也。

知粗而不知其精,皆不可谓之格,故云表里粗精无不尽”朱熹要求人们不脱离日常实际生活格物,要求对事物的大小粗精进行周密的考虑,他的方法论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朱熹还指出:“格物致知”的具体方法是“主敬”,即“居敬穷理”。

所谓“居敬穷理”,就是要自始至终使自己保持一种恭敬警惕专一的心态,竭力体察认识事物之“理”,力争回归合于“理”的状态朱熹说:“学者工夫,惟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更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譬如人之两足,左足行则右足止,右足行则左足止。

”强调持敬的主体修养,使朱熹的认识论的伦理学意义更为突出,气味更为浓厚,伦理本位主义更为突出在修养工夫方面,朱熹主张“主敬涵养”;他不仅发展了程颐“涵养须用敬”的思想,也吸收概括了程门弟子及他自己的修养体验。

朱熹的“主敬”理论突出强调了“未发”,即人在无所思虑及情感未发生时,仍须保持一种收敛、敬畏和警觉的心理状态,最大程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这样就可以涵养一个人的德性此外,朱熹也注意人在动的状态中的“主敬”,这贯穿于“未发”和“已发”“知和行”的全过程。

而人们学习和道德修养的目的,朱熹认为就在于“存天理,去人欲”,这一结论一方面有维护政治统治秩序的意味,但另一方面,在伦理学上也有用理性原则来作为社会普遍道德法则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