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大火的《大长今》中,有这样一个剧情:天朝使者出使朝鲜,长今为使者准备素食宴开罪使者,寻问缘由,其实是因为使者患有消渴,身为医女的长今为其身体着想才出此招那么消渴到底是何病证,为什么连常规的宫廷宴都无法食用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
消渴,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又加上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的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曰:“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也,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金匮要略》中设立了专门讨论此病的篇章,并且提出了治疗方药。
《诸病源候论》中论述了其并发症导致消渴的病因有很多,禀赋不足是很重要的内在因素,“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尤其是阴虚体质;饮食失节亦是重要原因,就如《素问·奇病论》中所提及;情志失调亦可成为消渴病因,
“心镜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劳欲过度、房室不节亦会导致消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广告可御可甜 有颜有料 惩罚整蛊任你选 >>进入直播间与主播亲密互动×阴虚燥热是导致消渴的基本病机,阴虚是本,燥热是标,其病位在肺、胃、肾,肺燥津伤,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最终导致多饮、多食却又消谷善饥的消渴病证。
对于消渴的治疗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法则,其辨证论治按照病位分为上消、中消、下消,“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具体的治疗方剂常用的有
消渴方、玉女煎、六味地黄丸,临证又有相关的加减。消渴极易发生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疮毒痈疽、肺痨、水肿、中风都可能成为并发症,所以关注相关并发症也是治疗消渴的重要环节。
从症状来看,消渴与现代医学所提到的糖尿病类似,但是又不只是单纯的糖尿病,二者最大的相同就是除药物治疗外,平素的生活调理是最重要的疗养手段,“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
就如《大长今》里不让使者食用宫宴食物一样,消渴病人平素的饮食必须清淡,远离肥甘厚味, 保持情志平和、起居有序也是极为重要的随着现代生活饮食质量的提高以生活压力的变化,消渴的患病人数逐年上升,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打乱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知晓病因,从源头预防,减少患病因素,这也是我们了解医学常识的一大必须的理由。
【本图文由“医者荣耀”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荷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