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题主来说,如果是教小朋友或稍有好奇,建议只看現在或傳世文獻的「金」字而非其初文,那麼金不是象形字,而為形聲兼會意字,从土,今聲,上今省下土,兩點表示埋在土里的金屬礦物(故也可作指事看)这种有效训诂基本就够了,适合去理解大多数文献用例。
早期金字中兩點或一点三点四点都有,放土中的不同位置,最後规范为两点放兩邊,都表示在土中,和五行土生金思想相关。这里金表示一般金属或特指贵重一类如黄金,所謂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再谈谈考据训诂。題主或通常人沒必要深究,當然想更清楚分辨有空也可以看看。注意中文学习,要把教学与研究合理区分,引前面一个回答中程老的观点:汉语言文学到底是什么样子?24 赞同 · 0 评论回答
考据之学,无非以新材料推翻旧知识,或以旧材料创获新论证,或参合新旧材料以得之要之,不犹人者近是故各持一说,纷纭不已而年寿有尽,耳目难周,……然以未定之谈,离奇之论,施之讲授,则断乎不可盖学程之授受有定时,学业之始卒有定限。
要在于极短之时间内,先与以平正通达之知识,为其基础,则进可自力,退亦有常若朝言夕改,月异日新,将令承学之士,何所适从?亦徒增其迷罔已不特此也,既以新异为高,遂耻论不己出故于自具心得者,则肆力铺陈,以鸣所长;因循旧说者,则略加敷衍,藉讳其短。
……此研究之目的与教学不同,不可以研究之方法施诸教学之一端也学生不仅期望教员能与以平正通达之基础知识;尤在能于此极广大之知识中,详所当详,略所当略,提纲挈要,示以完全之系统非然者,所得于一事或多,于全貌则少,究其终极,皆属。
零碎之见闻,了无一贯之认识……教者炫博矜奇,往往即以一己研究所得,开设课程……以教时繁征博引,遂亦斐然成章,至于学者之需要,学术之重轻,殆均未尝顾及……此研究之目的与教学不同,不可以研究之方法施诸教学之又一端也。
因此,建議在答类似问题時,都假設題主是沒有太多基礎的常人,先選擇最合多數文獻理解所需的有效訓詁促進理解,有空再補充討論更專業或深入的疑難問題,換句話說先考慮學者之需要,而非自己研究之見聞其實這也是自學及研究需要注意的,材料很多論說各異應該如何吸納運用,是存疑保留還是堅持一見,個人建議仍然是結合今人需要選擇。
效用最大解,再了解各家說法證據參考,以備原有看法遇到問題時充分改進或靈活變通,有些所謂的矛盾其實會隨個人閱歷認識深入慢慢消解就「金」字考據而言,後來特別是今人確實有一些新觀點論據,也有不支持前述說文訓詁的論證。
但這種分歧其實是現代訓詁學古文字學與傳統小學如許慎說文體系之目的方法的差異這方面也有前答提及,可惜影響甚微《说文解字》释「元」为「从一从兀」应如何理解?9 赞同 · 3 评论回答
出土文獻在研究或考據中確實很重要,然而從對現代生活的學習教育看,當從各種材料中選取最有效用的部分提綱挈領,否則容易如上述“徒增迷惘”許慎建立其說文體系也正是服務于大學而非完全遵照歷史考據,有時結合其時通用字形作更好的理據重構則可去古取今,類似楚王止戈為武說服務于其政治理念,。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认为“止戈为武”?20 赞同 · 2 评论回答
這正是有效訓詁的特點,也是漢字演化及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式,與時俱進,學以致用是傳統學術強調的重點,與現代訓詁學語言學一類更偏科學客觀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不同,也各有價值,不當混淆或捧一貶一回到本題,面對出土文物各種形態的字體,眾說紛紜,姑且列舉參考:。
可看出越到後面,土今說更為主流,點塊金屬數量不一,皆可作會意或指事解,類似刃,本字用點橫指示位置表意,該類點塊有時也作金屬象形看,但整體造字重點看不能歸為象形,除非將兩點呂看作金的初文,但如後述此說存疑更大不取
。所以土今說是傳世文獻語境義中金字的主要訓詁,無論考據源流初文為何都不影響這個結論。有興趣考據本義或初文的可再看更早期文字。
金字虽不见于甲骨文,但明显从(亼),应该是以“亼”(读若集)或今为声符部件(金文金字除開金屬點塊部和聲符亼)有土說,士說,王說,玉說等各種說法,許慎取的從土說,如前述士或王說即認為“士”或“王”字是斧钺的一种象形字,表示的是青铜制品。
西周金文中的“金”字兩點所从的(吕),是青铜制品的原材料,像把青铜材料制成鉼形,一般认为是“吕”字的初文不過「〓」《說文新證》訒為是「鉼」初文,「冰」聲符但顯然更多金的字形裡點塊數量位置都不定,與呂關係不大,。
最多某個金字形里的某部件和呂的某個早期字形偶然成為同形字而已,通常以為增繁飾筆訛變在這也並無必要,多為發文章標新立異或炫博矜奇所致,因此該說存疑較多不用,許慎或許也有類似考慮故取今土說更有效通常絡稽(邏輯)看,造金字與土中挖出金屬這種更原始普遍現象的關係更大,即使開始語境多和特定器械材料有關也可看做其本義的引申。
如豐乍父辛尊:「大矩易(賜)豐金、貝」,意謂大矩賞賜給豐銅、貝同卣、保員簋:「金車」,指以青銅為裝飾的車《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孔穎達疏:「鄭以為金三品者,銅三色也」引申指銅的顏色,師簋:「金黃(衡)」,表示銅色的用以繫玉飾之帶。
《詩.小雅.車攻》:「赤芾金舄」,鄭玄箋:「金舄,黃朱色也」這些證據只能說明銅應該是當時金屬的代表,故多用金表銅或銅色相關,而不能簡單說金字只表銅其實也可以猜測造字的理據演化過程,同一概念很可能不同時期有不同強調或理解來造字表達,比如開始用土中物義,再因鑄造過程有鑄器物義,有時又直接以鑄成品如矢或王,士這種青銅器表示,最後在戰國漢時土今形聲字效用最大方便理解就傳下來成為今用字。
另外銅的初文訓詁參考佩字去掉单人旁是什么字?1 赞同 · 0 评论回答
不過許慎說文解也可能是一種理據重構或與更早期金字為不同來源,畢竟西周早期「土」形與金文「金」中部件並不完全相同,去點塊部分很像一個整體,而非今土形聲合體字因此西周早期的金字可能是另一種會意字,即為某種煉銅鑄造器械(全形)相關的點塊物(各種點或在左或在該器具內)。
當然最早大量發現或鑄造的金屬就是銅,所以西周相關語境多表示銅義也就好理解了在戰國漢時才演變或傳下成今土形聲字的金,收入說文解
後期土形與原金中類似的部件才渾同,估計才理據重構後分開為今土,或是來自另一個字源。這方面有其他觀點可參考
戰國後,「金」表一切金屬或黃金義則更常見,仰天湖楚簡簡26:「白金」,表示白色的金屬,指銀《郭店簡.語叢四》簡24:「金玉浧(盈)室」,指屋中裝滿金、玉(徐在國認為這裏的「金」是黃金)《清華簡一.尹誥》簡4:「金玉田邑」。
小結: 「金」早期可能有鑄造產物或土埋物塊二義,皆表示金屬特別是銅這種西周常發掘使用的金屬,戰國漢時逐漸只保留今土形聲會意構型,按說文解流行使用更多類似問題參考文中用到了邏輯的聯譯而非簡單音譯,參考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