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铝浩建材厂官网!
常见问题list center

全国服务热线

佛山铝单板一体板哪家好(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知乎)

作者:www.aadkj.com 发布时间:23-08-02 点击:12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①,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②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ò)③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注释】 ①为奇:是指做出邪恶的行为。

②司杀者:指天道而言 ③斫:用斧子砍木头【译文】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还用死去恐吓他们呢?倘若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可以把他们捉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呢?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行戮者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导读】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老子告诫统治者不要用暴刑、死亡威胁人民,不要妄自决定人民的生死,否则必将自食其果【解析】老子反对用重刑,尤其反对以滥杀的方式来维持统治生杀的大权是属于天地的,只有能够体察天地之道的“大匠”才可以使用,一一般人滥用“杀”的大权,就会使自己受到惩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民惧于反抗而听任不义与暴政的存在,这种状态是非自然的,这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反抗暴政的道德勇气不管统治者采取怎样的手段来镇压人民,他们的道德勇气总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而且是斩不尽、杀不绝的。

所以,一旦人民不再畏惧死亡,那么国家的严刑峻法也就无法发挥作用了,或者说它不再有威慑力了如此一来,那些作奸犯科之徒就更加肆无忌惮了,而国家势必更加混乱,统治者也将面临被颠覆的危险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在老子所处的那个年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昏庸无道,他们不但对人民施行苛政,而且视人民的生命如草芥,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伤害人民的性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命朝不保夕。

在人民看来,生是痛苦的,死倒是一种最好的解脱,所以他们也就不惧怕死亡了对于不惧怕死的人来说,以死相威胁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老子才提出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质问“以死惧之”的目的在于使人民惧于反抗。

老子在这里说民众不畏惧死亡,实际是在告诫统治者不要用死亡来威吓人民,这其中夹杂了老子的愤懑情绪,这也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民的仁爱和怜悯“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其中,“民”与“奇”相联系,指的是安分守己的人。

“为奇者”指不畏死的邪恶之徒在本句中,老子紧接上文的“民不畏死”,提出了相反的假设:如果人民畏惧死亡,那么统治者就可以依法惩处作奸犯科之人,以后谁还敢肆意妄为呢?老子一向提倡仁慈,反对战争,更不提倡杀人,但是他在这里主张杀一做百,这看起来有些自相矛盾,实际上老子主张要杀的是胡作非为、作奸犯科的不法之徒,而不是普通的民众。

只有惩罚邪恶之徒,才能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因此,统治者只有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使人民丰衣足食、居有定所,那样人民也就自然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会再去冒险和为非作歹了人民安分守己,天下就会太平,统治者的地位也会稳固下来。

圣贤懂得去珍惜生命,从不滥施刑罚,向人民宣传道德法律制度的教化,使其在畏惧死亡的同时明白法律的威严,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大治“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就整句话而言,这是老子针对国家秩序混乱的情况而向统治者提出的忠告。

在老子看来,为官者应各司其职,不要做任何越俎代庖的行为,否则就会危害国家,还会伤及自己王弼《道德经注》诡异乱群,谓之奇也为逆,顺者之所恶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杀”也诡诈、特殊、引起社会动乱的人和事,就叫做奇。

违逆规律、违逆潮流的,是顺应规律、顺应潮流的人所厌恶的;不仁慈,是人们所嫉恨的所以常有专门执行死刑的刽子手【经典解读】统治者往往将自己手中的强权作为统治百姓的最有力武器,他们制定严酷的刑罚,采取苛刻的政策,滥杀百姓,压制民众。

老子对这种违背民性的做法十分反感,他认为这样只会让人民忍无可忍,最后不再畏惧死亡,反抗并推翻统治者而如果统治者能不肆意妄为,让老百姓能安居乐业,那么他们就会贵生而畏死,就会自觉地遵道尚德这个时候,对那些不法分子实施惩罚,就能让人们感到对刑罚的敬畏。

可见,老子的思想并不要放纵那些为奸作恶者,也不是主张采用严刑峻法,而是把两方面状况考虑周全,既不使刑罚严酷到扰乱人民,又能以刑罚警示奸邪之人《左传》上说“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治理天下一定要用“政”来教化百姓,使他们该知道做什么;用“刑”来惩戒奸邪,使人民知道不能做什么。

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以“道”化之,以“刑”纠之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面所以老子既反对,通过严刑使“民不畏死”,同时也指出需要“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段话:仲弓问孔子说:“我听说有严酷的刑罚就不需要用政令了,有完善的政令就不需要用刑罚了。

有严酷的刑罚不用政令,夏桀、商汤的时代就是这样;有完善的政令不用刑罚,周朝成王、康王的时代就是这样这是真的吗?”孔子说:“圣人治理教化民众,必须是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来统一思想,其次是用政令。

用刑罚来教导民众,用刑罚来禁止他们,目的是为了不用刑罚对经过教化还不改变,经过教导又不听从,损害义理又败坏风俗的人,只好用刑罚来惩处专用五刑来治理民众也必须符合天道,执行刑罚对罪行轻的也不能赦免”虽然为政的依据有所不同——孔子说的是“道德”,老子说的是“道”——但在如何对待“政”与“刑”上,他们的思想却是相近的:既反对高压恐怖的严刑统治,又主张保持一定的惩戒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