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满载货物的巨轮络绎不绝,一声声汽笛渐次吹响;风电机组矗立海面,源源不断的海风点亮万家灯火;临港装备园新兴产业创新突围,海洋经济带激发澎湃动能……这里是浙江象山01向大海“讨生活”XIANG SHAN。
象山位于宁波市南部,为海中半岛,三面环海,两港相拥,以其城西北的山形似伏象而得名。
象山渔港|尹建成 摄当地人靠海吃海,世代以捕鱼为生海洋捕捞是象山的基础产业,也是传统产业不承想,海,竟也会在过度捕捞下枯竭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网就能捞起几万斤大黄鱼的场景变成了回忆怎么寻求新出路,是摆在象山人面前的必答题。
高泥村村民严兴国率先闯出了一条新路子1994年,他用铅丝、钢筋和柴油桶做了10只简易的网箱,与人合股在西沪港养鲈鱼,当年每人就净赚两三万元“养鱼养成万元户!”这消息轰动了全村村民们把严兴国家的门槛都踏破了:“教教我们养鱼吧!”在严兴国的带动下,高泥村村民争先恐后搞起了网箱养殖。
高泥村网箱养殖|周科 摄“2012年,我了解到岱衢族大黄鱼无论口味还是形体都很接近野生大黄鱼,于是,我马上在西沪港试养”严兴国说“大黄鱼生长的最佳温度是22~26摄氏度一到夏天,高温会大大降低大黄鱼的成活率,整体成活率只有四五成。
控制养殖温度是关键”严兴国回忆道要想控制温度,就得有电,村民们找到了供电公司象山供电公司在高泥村大力推广标准化渔排,配置电动增氧泵、温度监测仪、盐度监测仪等设备,有效改善大黄鱼生长环境,同时对该区域的供电线路开展改造提升,新立铁塔12基,改造线路4.6千米,确保养殖塘安全可靠用电。
在电力保障护航下,大黄鱼的成活率提高近三成象山供电公司还针对大黄鱼养殖的上下游产业链开展电气化改造,在育苗环节,推广电加热蒸汽发生器,精准控制养殖塘水温,提高黄鱼鱼苗的孵化率;在加工环节,助力速冻厂建设,推广电气化设备,实现新鲜大黄鱼的快速低温冷冻和批量化加工。
目前,高泥村60%的村民从事大黄鱼等海水鱼养殖。2022年,高泥村大黄鱼养殖产值超1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91万元,养殖户户均年收入逾50万元。
开渔第一网|谢定伟 摄如今,一个个橙黄色的养殖网箱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金光,犹如点点碎金镶于海面之上,让海里“淘金”成为现实。
霞光下的渔民|边少卿 摄02靠大海做产业XIANG SHAN丰富的海洋资源是象山的一张好牌凭借这张好牌,象山聚力打造了一批竞争力强的标志性产业集群,把海的文章越做越好2022年,聚焦海洋经济,象山确定了“才能兼备、余生有幸”八条目标产业链,包括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高技术船舶建造与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装备、现代渔业、海洋生物食品加工与制药、海洋旅游和海洋信息等八大象山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海洋经济发展拓展了新赛道。
坐落于象山港畔的宁波日星铸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可再生能源原动设备研发与制造的企业,产品年销售量40万吨以上,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中国每10台风机就有4台的铸件由它供应。
企业生产的巨大铸件“我们从生产铸件毛坯件起家,目前是风电铸件精加工的龙头企业我们也在规划进军风机组装等上下游相关产业,把企业做得更大更强”日星铸业事业部总经理柯洪国表示日星铸业蒸蒸日上,在于其走了一条绿色低碳的智能化发展之路。
2022年,日星铸业将冲天炉换成了电炉,一年可节约成本约3000万元;引进大型数控机床、建设数字化车间,提升工作效率约20%……这一系列转型升级对用能也提出了相应要求象山供电公司压减办电各环节时间,提前6个月投运日星铸业110千伏专用变压器;深入企业推广公共用能系统能效诊断和能效账单;建议企业在厂房的闲置屋顶上安装了光伏板……目前与同行业相比,日星铸业单位产品能耗约为每吨120千克标准煤,远低于行业准入标准的每吨230千克标准煤。
供电员工走访日星铸业|邵哲文 摄走绿色低碳的智能化转型之路的,还有宁波勤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这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太阳能背板基膜、光学基膜和高附加值特种功能膜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生产车间自动化率超过90%。
“我们的智能化生产线对供电要求很高,一刻都不能停电。”勤邦新材料副总经理杨正江表示,不只对用电的稳定性要求高,勤邦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加。
勤邦新材料智能生产线象山供电公司主动上门对接,开展现场办公,及时掌握项目建设情况及用电需求,建成投运35千伏勤邦变电站,将企业用电容量提升至1.8万千瓦;协助企业对冷却塔、高压水泵及干燥系统进行更新改造,每年可以减少企业能耗6%,节省成本10万余元。
用电稳了,能效提升了,企业可以放心生产了目前,勤邦新材料太阳能背板基膜年产能达到8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25%,居行业第一眼下,随着象山全力做强国家级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象山海洋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光伏逆变器产品出货量居全球前三,风电铸件产量居全国第一……海洋经济成为支撑象山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
“2022年,象山海洋经济生产总值220亿元,占GDP的30%。海洋经济已成为象山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动能。”象山县发改局综合计划科科长陈赛赛说。
山顶风机|王启翔 摄今年一季度,象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增幅比全省、全市分别高0.7%、1.1%其中,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数字经济产值分别增长15%、13.8%、45.8%、21.8%、34.3%,均位列宁波市第一,创历史最好成绩。
03让大海更蓝XIANG SHAN海洋是象山最大的资源,生态是象山最大的优势象山先后获批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唯一拥有3个国家级保护区的县域经济体。
万家渔火|朱葛军 摄生态优势激起“涟漪圈”,让象山端起“绿色碗”,吃上了“生态饭”近年来,通过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象山累计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5.83万公顷,海洋生物等物种丰富程度居全省第一2022年年底,象山守护“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拯救抹香鲸的海上生物多样性实践故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亮相。
中华凤头燕鸥绿色能源也成功助力海上生物多样性保护2022年,象山供电公司在韭山列岛中华凤头燕鸥研究基地建成“零碳”微电网,通过光储一体供电模式,保障驻岛监护、声像招引、工作人员生活等的用电,同时搭建光伏一体化的“净零碳智慧观鸟屋”,服务护鸟工作。
位于象山韭山列岛中华凤头燕鸥研究基地的“绿电方舟”公益项目“零碳”微电网在产业发展上,象山也在寻求与生态相适宜的绿色道路海风是象山“取之不尽”的资源象山已建成风电产业规上企业16家,其中,日星铸业2022年的营收额超35亿元。
中船海装大型海上风电智能化装备产业园、日风电气产业项目等也正在加快推进2021年,国电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一期)投运,2022年发电量5.87亿千瓦时2022年,象山海上(陆上)风电总装机容量37.27万千瓦,是2020年的3.15倍,并储备近远海海上风电装机容量470万千瓦。
同时,象山正在整合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产业,打造海上风电运维母港,使风电装备、风电项目开发等上下游产业优势互补、集群发展走向正向循环
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王幕宾 摄风电等新能源的快速兴起,也给象山电网带来“成长的烦恼”:大型新能源集中送出、分布式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对消纳提出更高要求象山地形狭长,依山傍海,南北电力负荷分散且不均衡加之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北部临港产业和南部环石浦港海洋产业迅速崛起并壮大,对电网的依赖程度逐年提高,象山电网面临互联互济不足的问题。
开渔后的浩荡竞发的渔船“我们先后实施了象山县220千伏电网补强工程和110千伏蛟龙、青莱、爵溪等变电站的扩建工程,‘十四五’期间还将继续实施宁海—衣亭220千伏电网补强等一批电网优化项目”象山供电公司总经理林仁斌说,“考虑到未来几年新能源装机容量将倍增,我们提前开展500千伏象山变电站、新能源大规模集中送出廊道、共享汇集站等规划研究,支撑新能源大规模集中送出。
”依海而生的象山对于做好海的文章还有着更加长远的思考今年2月28日,全国首单蓝碳拍卖交易会在象山县黄避岙乡举行交易会上,两家藻类企业拍卖了2022年所储存的2340.1吨蓝碳,经过70多轮竞价,最终以每吨106元成交。
拍卖方之一的象山旭文海藻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文荣对蓝碳的未来十分看好:“碳交易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抓手,海洋的蓝碳储量是陆地绿碳储量的20倍,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蓝碳让生态账和经济账实现了平衡,也让我们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希望这条路能越探越广。
”宁波海洋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何丛颖说从靠海吃海,到发展海洋经济,再到“美丽经济”,因海而生的象山,一步步靠着海洋资源走向深蓝,向海图强。
千舟竞发|周思聪 摄作者 | 黄琳 王启翔制图 | 邓通 感谢 | 陈海明责编 | 韩煦 执行审核 | 宋伟杰据说很多人都在看:(请点击下图)
点亮在看!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