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说:人都是自私的,这是本性,无可厚非但是从小受到的教育又告诉我们,人需要克制住自己的欲望,不能够只想着自己,这是君子之道于是在本性和良知的撕扯下,很多人陷入了痛苦的旋涡就如同这篇《心》中的主人公,一方面遭受着良知的谴责,一方面又享受着欲望作祟所产生的结果。
一、 认贼作父——厌世的根源故事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讲述我在海边游玩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先生之所以一直尊称他为先生,是因为我感觉到在他的身上有一种经历了很多事情,思想境界很高的气质然而不管我如何的死缠烂打,这位先生总是不冷不热。
我猜不透他如此性格的原因,人性太复杂了,就连他的枕边人也不清楚他为什么会成为今天这般冷淡的模样直到我收到了来自他的两封信,一封很简短,另一封则重的像块砖头起初我不以为然,只是令我没想到的是,这封砖头一般的信,竟然是血淋淋自我忏悔的遗书。
在这封“遗书“中,先生首先向我介绍了他的身世,这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曾经他对我说过的要趁着父亲还在世,商量一下遗产分配的问题当时我只觉得为时过早,然而看完这封信,我才知道,原来是他的亲身经历带给他的血泪的教训。
这位先生是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不过父母早亡,年幼的他顿时陷入了茫然的境地好在叔叔的出现,让他再次过上了从前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他忘记了,这世上除了父母没有第二个对其无私奉献的人存在先生也许是不愿意快速的独立起来,无忧无虑习惯了的人,很少有能在一夜之间成长起来的。
那些励志的故事传说都是博人眼球,引人共鸣的手段于是先生理所当然的任由叔叔“摆布”。
在没有产生任何利益冲突的时候,自己一家和叔叔都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在父母去世前会将其托付给叔叔,而叔叔也主动的过来照顾先生的原因先生需要去上学,而叔叔趁这个时期逐渐的迷失在哥哥留下的大房子里,彻底的鸠占鹊巢,将先生父亲的房子据为己有。
不过先生还是觉得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大家都是一家人他感激叔叔让他依赖,而且因为叔叔无私的帮助让他感到非常的自豪此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东西作者也说:一旦看见钱,任何的正人君子都会马上变成坏人。
在叔叔看似无私的背后生长起来的是深渊般不见底的自私自利只是因为先生不愿意娶叔叔的女儿为妻,叔叔内心的自私便彻底的爆发因为在他的心中先生已经没有了任何利用的价值,他就像是一个不趁手的工具一般,被丢弃到了墙角。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天生受到欲望的摆布,除了父母外,几乎没有人会无缘由的对你付出难过的是,先生在察觉到叔叔的态度大转变的时候,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又不全是逆来顺受的,在发现自己的遗产已经被侵蚀掉一部分的时候,他及时的醒悟了过来,保全了一部分,然后带着它们不顾一切的来到了另一个城市。
曾经的认贼作父让先生,在矛盾的年纪第一次感受到了人性的险恶,连带着开始厌恶这个世界曾经无忧无虑的“小少爷”,在经历了一系列腌臜事情的洗礼后不得不承认,自己从前的天真都是因为生活在父母为自己创造的乌托邦中。
现在童话世界随着父母的历史崩塌了,自己必须勇敢的面对现实。
先生坚决不要成为叔叔这样的人,也不愿和这样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之下,所以他选择了逃离不过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而且在他的记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那么不管“先生“愿不愿意,这件事情已经参与到了他的人生中,改变了他在未来某一个节点的走向。
我们常说,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但其实在孩子幼年时期所产生的很多负面影响,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甚至跟随其一生先生自以为远离了自私的人就会重新获得积极的面对生活,却不曾想这是埋在身体里的一颗惊雷,等待着时机在之后某一天的耳边炸响。
二、利益和道义之间的抉择先生带着自己的那一份遗产只身来到了东京,租了一间房屋,房东是一位军人的遗孀,还带着一个和先生相仿的女儿因为作者已经做好了充足的铺垫,所以读者几乎都能猜到,这位美丽的小姐会和先生发生一段感情上的纠葛。
在先生短短数十年的阅历中,这位小姐是他见过的最温柔最美丽的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先生内心十分渴望借着这样近水楼台的机会,娶到这位美丽的小姐不过,刚刚经历过伤害的他并不能完全的敞开自己的心扉,这种伤害虽然不会在身体上留下印记,但是在精神上的摧毁几乎是崩塌性的。
毫无疑问的,他爱这位小姐,但是知识分子固有的那种可笑的矜持,以及被欺骗过后留下的创伤都在阻碍着他正式的说出自己的心意这时候K的出现,像是往他的奄奄一息的小火苗上浇下了一桶热油K是先生带来的同学,和先生正好相反的是,K是因为欺骗了家里人而被驱赶,所以不得不出来独住。
在先生还没有表达出自己的心意之前,K先行一步说出了自己对小姐的仰慕这让先生心中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危机感,都说爱情是自私的,也许在之前,先生对小姐的爱还没有到不可自拔的地步,但是现在因为有了这个突如其来的竞争者,先生也必须有所行动了。
人总是对胜券在握的东西不屑一顾,又会在它即将消失的时候视若珍宝倘若没有K先生的加入,先生估计依旧还与小姐保持着若有若无的暧昧他几乎是急不可耐的像小姐的母亲提亲,这是一种无声的竞争,在真正娶到小姐之后,先生反而又心慌起来。
先生绝不是一个纯粹的利己主义者,在他心中尚有一方没有被泯灭的良知,所以洞悉一切的他会在完成提亲之后,感到前所未有的愧疚和自责在明知道这样做会严重伤害到K和他们的友情时,他依旧这样做了这一刻,自己的利益占了上风,打败了所谓的良知。
人的一生都是在这两种极端的情绪下做出的抉择,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贪欲是人性最致命的弱点,也正如在佛教中说,万事都有因果,先生今天种下了愧疚的种子,终有一天会结出悔恨的结果。
利己主义原本没有什么必定的对错之分,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幸福,先生只是为了获得自己早已经心爱懂得姑娘的芳心,这无可厚非但是难过在爱情和友情发生了碰撞,利己之心和道义之心产生了摩擦这份利己主义的罪名让先生不自觉的联想到了自己的叔叔。
在他看来,自己这样抛却友情选择爱情的做法和当初抛弃亲情选择金钱的叔叔没有什么区别,自己终于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童年时期自己朝着叔父射出了一发子弹,等到现在他猛然回头,那枚子弹却朝他奔来,正中了他的眉心
三、半生忏悔是幡然悔悟还是自我救赎?人性产生于人,但是又不为人所控制,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被人性所左右的,因而常常陷入欲望的漩涡不能自拔如果说在先生提亲之后只是少许的愧疚和自我感觉不光彩,那么k的自杀就推动着先生彻底陷入了自我否定之中。
K是在知晓先生的婚事后自杀的,所以很理所当然的就能和先生之前的所作所为联系到一起,先生也自然而然的认为是自己的提亲刺激到了k。
当然,先生的行为可以说是导火索,但也不足以让一个健康的人,仅仅因为丧失了一段还没有发生的爱情而放弃最宝贵的生命k走的如此干脆的背后,是多年来各种压力的堆积其中不乏有特殊的家庭背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艰难的社会背景等等。
K的死对先生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从那天开始,他已经将自己划分到了叔父的阵营中去,他对叔叔的恨意也逐渐转移到了自己的身上当一个人已经开始自我否定,消解掉自己存在的一切价值的时候,那么他活着就已经如同行尸走肉。
这也是为什么在一开头先生虽然表现的气度不凡,但是却是一个什么都不干的闲散人员
如果在之前,先生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有着不菲遗产的他可以尽情的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现在的他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让小姐得到幸福这是他自己所选择的路,先生在这一点上和《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阿米尔不是一个存粹的坏人,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又实在称不上是一个好人。
当然,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人,更多的正是这样矛盾的个体,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矛盾,人才总是陷入痛苦当中就连先生自己都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存粹的坏人,但是多的是原来的好人慢慢的变坏,这句话有点极端成分,但是放在现在的语境当中却十分适宜。
K的死永远刻在了先生的心中,以至于他后来在与小姐结婚之后,都不敢于带小姐去给k扫一次墓先生虽然心存愧疚,但是又没有胆量做出绝对的坦诚,他内心深处的利己主义依旧在作祟,他希望自己在小姐心里的形象永远是那个温柔体贴的丈夫。
妻子的纯白也是先生留给自己的最后一方净土,也许重来一遍,先生不会主动的邀请k来自己的住所但转念一想,如果没有k感情上的刺激,自己和小姐的结果也不一定是现如今这般模样因而归根结底,这一切的祸因都是源于自己内心深处早已经扎下根的利己主义心理。
这场持续了半生的忏悔最终以先生的死亡结束,他们之间的纠葛从k的死亡升入高潮,又以先生的死亡落幕,而作为主角之一的小姐,却像个局外人一般。
根据日本的信条而言,自杀可以洗刷他们身上的污名,进而恢复自己的名誉从这个角度看,k的自杀和我的自杀也是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考虑他们一个不想要背负对家人的愧疚,一个不想要背负对友人的自责,最终都在死亡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先生在最后说自己之所以想将事情的真相公之于众,是因为自己想要让世人引以为戒,人性黑暗的一面远远比真善美的一面更具有借鉴的价值,能够直视自己的阴暗面,才能培养出对应的理性与良知。
生活在人世间的我们大抵也都是不完美的,更何况人本来就瞬息万变,我们都需要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不完美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世界,救赎自己的方式不止死亡一种,让生命更加绚丽的绽放才无悔此生。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