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300 字阅 读 需 要 11 分 钟夏日炎炎,很多人都要靠一口冷饮“续命”如今,各式各样的奶茶店、咖啡店、糖水铺等不断推出的夏日饮品冲击着我们的味蕾,承包着我们的夏天实际上,这样的夏日“续命水”在古代早已出现,聪明的古人利用天然食材研制出了各式各样的既美味又健康的解暑饮品。
柠檬水夏季冷饮摄影/nadianb,来源/图虫创意先秦时期便有了最初关于饮料的记载《周礼·天官》中记载有一个职业叫“浆人”:“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入于酒府”浆人是负责掌管“六饮”的人,也属于酒官的一种。
而“六饮”则是古代最早的饮料,根据发酵程度及原料的不同分为不同种类只不过,这一时期的饮料并没有如此多的种类和功能之分,口味也不一定能满足人们的味蕾,且局限于王室,很少走入民间
战国青铜冰鉴据《周礼·凌人》:“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古人用这一器物来冰酒,尊缶内装酒,鉴、缶壁之间的空间放置冰块,在春夏之季就可以喝到冰凉的酒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代的蜂蜜水:蜜水汉代,一种叫“蜜水”的饮品出现了蜜水做法简单,就是在井水中加入蜂蜜,加以搅拌实际上就是我们常喝的蜂蜜水我国食用蜂蜜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商代蜂蜜在当时的产量不高,可谓珍稀之物,也只有上层社会才可在夏日享用这甜蜜的蜜水。
具有药物功效的汤剂:饮子到了唐代,人们对饮品的要求更高,做法更讲究,出现了一种叫“饮子”的饮品“饮子”,简称“饮”,最早泛指“作汤代茶”不规定剂量的特殊汤剂考究“饮子”这一术语,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煮的《外台秘要方》可见。
“饮子”和“汤”在制作方法上并没有根本区别“饮子”是一种不拘时间、剂量服用的汤剂,可代水常饮,冷热服食都可以相比于药物,饮子的口感更佳,如饮茶一样由于饮子兼具保健功效与口感风味,且制作方法较为简单,因此风靡一时,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很喜欢。
《太平广记》中记载:“长安完盛日,有一家于西市卖饮子,用寻常之药,不过数味”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还记载了饮子的作用孙思邈将饮子与汤药相比较,认为“凡欲医此病,知先后次第,不得漫投汤药以失机宜,非但杀人,因兹遂为痼疾”。
他认为不能一开始滥用汤药治病,这样反而适得其反,真正的用药程序是“已既得之,当进三味竹沥饮,少似有胜于常,更进汤也”这“三味竹沥饮”就是将竹沥、生葛汁、生姜汁调在一起的饮子“患热风者,必先用此制其热毒服讫觉四体有异似好,次进后汤”。
孙思邈将饮子放在汤药之前服用,一则表明饮子具备一定的清热解毒功效;二则说明饮子较为温和,可像日常饮品一样常服唐代《药性论》中记载的“冷饮子”大致是唐代出现的饮料:“虎杖……味甘平无毒主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暑月和甘草煎色如唬泊可爱,堪看,尝之甘美。
瓶置井中令冷彻如冰白瓷器及银器中盛似茶吸之时人呼为冷饮子,又且尊于茗”虎杖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可在暑热季节用于解暑,其口感微酸带甜,放到井里冰镇,非常适合消暑其中的“冷饮子”或许也是“冷饮”一词最早的出处。
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仕女(右)手捧酥山(酥山即唐代的冰激凌)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的饮子将汤药和饮料合二为一,利用饮料的特性,选择药性较温和、味道较甘平的药物煮出汤剂,使人们在日常可以像喝饮料一样服用汤剂,既具有汤药的功效,又不失甘甜的口感。
饮子的高阶版:熟水宋代饮料得到进一步发展,除了传统的饮子,还发展出“熟水”所谓熟水,即用植物或果实作原料煎泡而成的一种类似饮品的中药汤剂宋代陈直所撰的《寿亲养老新书》,对熟水进行记载:“稻叶、谷叶、楮叶、橘叶、樟叶,皆可采。
阴干,纸束悬之用时火炙使香,汤沃幂其口”熟水的种类繁多,材料丰富据记载,最早的熟水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喝的“白豆蔻熟水”李清照在《摊破浣溪沙》中写道:“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词中描述了用中药豆蔻煎制而成的熟水。
“白豆蔻熟水”中的原料白豆蔻于唐代中医史书《本草拾遗》中有记载:“白豆蔻性味辛温,有化湿行气、暖胃消滞的作用,多用于湿阻气滞、胸闷腹胀、胃寒腹痛、宿食不消等症”李清照在喝了白豆蔻熟水后,其暑湿困脾症应是有所缓解。
除了白豆蔻熟水,紫苏熟水也是一款备受欢迎的夏季熟水《本草汇言》中记载,紫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等功效,主治风寒感冒、胸闷呕吐、胎动不安等症状在夏天喝上一杯紫苏熟水,可达到清热解毒、缓解胸闷恶心的功效,堪比今天的藿香正气水。
明代养生学家高濂在《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熟水类》中介绍了紫苏熟水的制作方法:“取叶,火上隔纸烘焙,不可翻动,候香收起每用,以滚汤洗泡一次,倾去,将泡过紫苏入壶,倾入滚水中”电视剧《梦华录》中最早出现的茶品便是紫苏饮子
(紫苏熟水)紫苏饮子乃是剧中人物赵盼儿所开赵氏茶坊的当红饮品,剧中,赵盼儿右手提壶,将壶高举起来,离茶杯三尺远,动作娴熟地将紫苏饮子倒于杯中,令客人拍手叫绝随着电视剧的热播,招牌紫苏饮子的味道究竟如何引起了网友好奇,纷纷在家中自制起紫苏饮,体验宋朝的“快乐肥宅水”。
赵盼儿(刘亦菲饰)右手提壶,动作娴熟地将紫苏饮子倒于杯中来源/电视剧《梦华录》截图除此之外,宋朝的饮子(熟水)方还包括:沉香饮、檀香饮、泽兰香饮、干松香饮、二陈饮、香薷饮、薄荷饮、桂花饮、乌饮等这些饮子的制作原料大多选自花叶、香料、药材。
烹煮后味道芬芳甘洌,如兰在舌,沁人心脾,又具有消暑等药用功效在茶文化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宋代,城市茶坊酒肆林立,熟水在茶肆、茶坊、茶楼等有专门地点售卖,社会各阶层都把饮茶、喝熟水作为夏日必不可少的活动,可谓“茶到此时,方成国饮”。
在宋代文学和绘画作品中都可找到夏季“饮子”的踪迹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
”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也可以寻找到众多茶肆和饮子的身影:一家旅店门前,支着两把遮阳伞,“广告牌”上写有“饮子”“香饮子”字样人们在茶肆中买上一杯清凉解暑的自制熟水,如同我们在奶茶店喝上一杯“网红花果茶”。
宋代对熟水等茶饮的推崇,不仅反映了茶文化、茶经济在宋代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映射了宋代繁荣的商品经济熟水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宫廷中也深受喜爱皇室专门组织御厨、御医对各种熟水进行鉴定、排名、创新,选出口味最佳、保健作用最强的熟水饮品。
据记载,宋仁宗曾命翰林院对熟水进行评价,紫苏熟水位列第一
《清明上河图》中写有“香饮子”和“饮子”字样的“广告牌”作者/(北宋)张择端,来源/故宫博物院直至今日,饮子依然流行广东的茅根竹蔗水、金银花凉茶、夏桑菊凉茶、胖大海润燥茶、罗汉果五花茶等依旧出现在饭店、饮品店及百姓家中。
适合古人体制的果蔬饮唐代出现了果蔬类饮品相传最早的果蔬饮料便是杨贵妃酷爱的“荔枝红茶”“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爱吃荔枝可谓古今中外人尽皆知广西、广东的荔枝口味更佳,朝廷每年专门安排“荔枝使”从岭南地区进贡上好的荔枝供贵妃享用。
《唐国史补》记载道:“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每年夏季,唐玄宗便派大批船队将荔枝从南方载运到京城船队上还运载着各式各样的贡茶将荔枝和红茶搭配在一起煎制而成的荔枝红茶,深受皇室及杨贵妃喜爱,继而流传开来。
除了荔枝红茶,蔗浆(甘蔗汁)也是受唐朝皇室追捧的高档冷饮之一唐人把甘蔗汁经过晾晒、熬煎做成浓缩的甜浆称为“蔗浆”在宫廷之中,人们会将大量蔗浆存入冰窖深处,以便长期保存,并在夏日酷暑中享受饮蔗浆在当时仍属于高档奢侈享受,白居易在其诗《想东游五十韵并序》中描绘了饮蔗浆这一画面:“味苦莲心小,浆甜蔗节稠。
”从白居易的诗中,我们可感受到这蔗浆的清甜滋味古人根据不同时令,选取当季果蔬制作新鲜天然果饮在《大业杂记》中记载了唐代的果蔬饮包括扶芳叶饮、拔楔根饮、酪浆、乌梅浆等宋代的果蔬饮品种类更是丰富:乌梅浆、雪泡豆儿水、姜蜜水、木瓜汁、椰子水、荔枝膏水、金橘团、香薷饮、卤梅水等,着实令人们挑花了眼。
如今许多饮品店的灵感可能也来自古代的果蔬饮这么看来,古人把夏天过得也是有滋有味
《宫沼纳凉图》(局部),矮桌上的容器中盛有冰块、水果、执壶和瓶子作者/(宋)佚名,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至元明清时期,人们在饮子、熟水和果蔬饮品的基础上不断改良与变革,冷饮的种类和功效愈加丰富,味道愈加清甜美味,夏日“续命水”也从皇室贵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人可享用的大众饮品。
《消夏图》作者/(元)刘贯道,现藏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纵观古人在夏日制作、饮用的解暑冷饮,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的冷饮除了追求清爽口感,色、香、味俱全,更追求饮品的养生、保健功用古人在“喝”这方面发挥了不少智慧,一杯饮子、熟水之中蕴涵着中医的智慧和学问。
相比于添加诸多添加剂的饮料,天然无添加且简单易做的健康饮品,似乎更值得尝试和饮用参考文献:[1]苏诺《古代保健“茶汤”的医学史研究》[2]常宾《古代的饮料叫“熟水”:天然原始,简单易做,现代人更加需要》
[3]刘振亚、刘璞玉《我国古代饮料与冷凉食品探源》*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如何快速找到我们进入“国家人文历史”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END作者 | 张静怡编辑 | 詹茜卉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古月
国历好物国家人文历史再出好书纵览华夏三千年的朝局动荡俯瞰从商到清的中国政治兴衰↓↓点击下方图片,直达现场↓↓
足不出户畅读《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点击下方图片或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的永远18岁~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