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下我的思考我不敢说能够解释美的本质是什么,但是我觉得我能够给你们一个全新视角的去看待美,一个更硬核的视角美学问题为什么历来都是大难题,因为美没有标准,也很难定义,我们甚至不能定义美的载体——艺术是什么?艺术品是什么?因为到了。
现代主义艺术这里,好像一切都可以变为审美对象,包括小便器——只要你有魄力把它推进美术馆美无法定义的原因通常解释为:语言的描述是高度抽象的,是世间万物的抽象关系;而审美反映的是我们与世界万物的某一特定时刻的具体关系,最讲究具身性、最讲究亲身体验、最讲究细微感受、最讲究具体场景的现象。
审美感受与语言分属于人类能力光谱两端,因此美无法用语言去直接描述和定义虽然美无法定义,但我们总想给美找一个相对抽象的锚点,在此基础上构建概念大厦,就像几何公理,大家都承认这几条,后面的演绎才有的玩,不然一切讨论都是建立在沙子之上。
然而悲剧的是,我们甚至很难给美找一个锚点!美似乎是千变万化的形式好看的,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形式难看的,也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形式……不知所谓的,也能成为审美对象;甚至没有形式的也能成为审美对象……看来想从审美对象本身的特点找概念锚点,是非常令人绝望的……那么我们把眼光看回我们人类自身呢?能有什么新发现?可能也很悲剧!!!人的主观世界更是一片混乱,有人喜欢唐诗、有人喜欢宋词,有人喜欢京剧,有人喜欢昆曲,有人喜欢欧式。
古典建筑,有人喜欢新中式建筑,好之者趋之若鹜,厌之者深恶痛绝……好像更没标准……怎么办?我们只能去研究具体的审美过程当我们去欣赏一首唐诗时,唐诗这个审美对象是存在于什么地方?是书上吗?书没有打开的时候,唐诗在哪里呢?当一个不懂中文的老外,翻开一本。
唐诗三百首,唐诗对他而言是不是只是一些印在纸上的奇怪符号呢?只有一个受过良好汉语语文教育的人,翻开唐诗,开始阅读甚至朗诵,摇头晃脑地体会盛唐气象的时候,唐诗这个审美对象才会浮现,我们才能和唐诗相遇买一本唐诗集,放在书架上,那只能叫做“吃灰”。
同理,我们去欣赏一栋建筑,我们欣赏的是什么?是建筑上的砖头、石头吗?是客观的建筑空间吗?好像都不是……但当我们穿越建筑,抚摸建筑斑驳的墙壁,思绪万千涌上心头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和建筑在审美场域中相遇了……
因此,欣赏必须感知,所有的审美对象,都必须内化为我们大脑中的内部表征(大脑内部模型),才能成为我们真正的审美对象,这是一个坚实的锚点……但,当我们全然地感知对象,这就足够了吗?就能够体验到美了吗?当我们摇头晃脑地读唐诗,“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盛唐气象扑面而来的时候,这个气象是本来就藏在唐诗的句子里面吗?不对,唐诗大多很短,盛唐气象万千,很短的唐诗是如何藏住万千气象的呢?当我们心心念念地走入一座宏伟的历史建筑,一砖一柱一石一瓦仿佛都能勾起我们的历史回忆,我们或心旷神怡,或感极而悲,这万千思绪是藏于何处?
当我们听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强烈的和弦,映衬出命运的无常,这种命运在敲门,或者说魔鬼在敲门的感觉来源于何处?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我们会体验到似笑非笑的神秘感,这神秘感又从何而来?盛唐气象、万千思绪、
命运无常、微笑的神秘这些内容都不是直接藏于审美对象本身,我们必须让这个审美对象的内部表征充分激活我们的大脑各个区域,让大脑的各个部分充分参与进来,进入“全脑神经工作空间”,这是法国脑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Stanislas Dehaene)提出的关于意识概念的假说,他假定意识是一个
超级链接空间,让全部脑区的高级处理系统能同时获得被注意中的审美对象的内部表征如果打个比方,大脑神经元就如一群观众,审美内部表征相当于精彩的戏码,所有观众都在认真看戏,观众开始只需零星的几声掌声,很快便演变成雷鸣般的掌声。
综上所述,审美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自下而上”的感知(perception),处于收集整理信息的阶段,就是我们的心智在和外部事物交互的过程中,塑造内心“模型”的过程;第二步,是“自上而下”的
全脑意识过程,当意识聚焦于感知形成的审美意象,全脑启动,全部高级脑区发生超级链接,能够为感知对象,赋予“盛唐气象、万千思绪、命运无常、神秘感”等更丰富的意义,这也可以说是我们人类特有的想象力过程,其 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
但是,这里非常要强调一点,审美的这两个步骤只是为了讨论的方便才加以区分,实际水乳交融不可分割感知是我们人类最强大、经过亿万年进化的坚实底层秩序模型,我们的全脑意识过程虽然千变万化,但始终要凝聚于感知模型。
的周围,可以说是感知约束了想象力(全脑区域超级链接),整合了想象力,减少了精神世界的无序,从而进入有序状态……因此,审美过程是全脑意识过程和感知之间协调过程,或者说自由游戏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全脑神经工作空间会基于感知模型而变得有序化……
意识有序化就是我们审美的终极奖励,当然,我们大脑还会另外产生一些审美愉悦的额外奖励……回头再审视一下,我们注意到整个审美过程,我们只关心审美对象的感知形式,而不关心审美对象本身的存在对我们的用处,这是我们经常说的审美的非功利化,和去工具化——这其实是审美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如果在审美过程中,我们突然有了功利化的想法会发生什么?例如,我们正在欣赏俊美的群山时,突然想到这座山上还产某某矿石,开一个矿场,就可以卖矿石赚钱了这个时候你的审美视野收敛到目的性的抽象概念——挖矿、赚钱上来,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下:感知一旦收敛为概念,概念就开始脱离感知,开始进行自己的自由游戏了。
并且,意识状态一旦脱离感知,审美状态就结束了而纯概念思维游戏是很耗能的,胡思乱想的时间一长,你就会疲惫,甚至会思维混乱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休息一下,欣赏一下窗外的风景重新回到感知,感知会让我们的思绪再次稳定下来,再次有序化,感知即是力量……。
既然你说感知这么重要,感知即是力量,感知即是幸福,不能感知即是地狱!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完全停留在感受中,完全不往概念方向收敛呢?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完全沉浸在幸福中呢?答案是,如果你完全沉浸在感知中,心无杂念,这倒是另外一种高级
大脑体操——我们把它定义为冥想(meditation)或者说正念(mindfulness)但是日常状态下,我们在感知的同时,尤其是在接触新鲜感知的时候,比如在看艺术品的时候,大脑在获得感知表征之后会自动联系其他高级脑区,我们会有很多。
自由联想,这些联想因为感知而生,会朝着某些类概念方向不断收敛,但不会收敛为概念,因为朝着多个方向收敛,在此过程中你会思绪万千,会情绪激动,甚至身体会有反应——比如 起鸡皮疙瘩我们基本上可以把美定义为大脑基于感知的不寻觅终点的联想收敛过程,美感就是对这个过程的主动觉知。
这个概念框架 看似简单,却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好了,开始我们的表演:为什么很多被人称赞的艺术品,都是模糊的、多义的?还是拿达芬奇经典的《蒙拉丽莎》做例子,据称荷兰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内容比例为: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
她的微笑为什么神秘,因为有很多可以联想收敛的方向,但是每个收敛方向都不确定,模模糊糊,若有若无,因此显得神秘这也是古典交响乐经久不衰的原因,因为一部乐曲会有多个精心安排的声部,和而不同,你的听觉基于此朝着多个。
声部方向收敛,但是因为精心安排,声部的交叉部分仿佛也暗藏着可以收敛的方向,因此表现为多个声部交织的宏大声场,表现出来的声音维度远远多于几个声部,显得波涛暗涌,气象万千,从而余音绕梁,这个余音就是因为你的大脑联想无法收敛而产生的回响。
我们会称赞某些实力派演员的表演富于层次,而某些实力不济的演员则是一张扑克脸撑满全场因为有经验的演员的表演也会像蒙拉丽莎的微笑一样,充满模糊性,你的思绪会朝着多个方向收敛,是喜、是悲、是愁、是乐,似乎都有一点,多个收敛方向会形成强大的表演张力,一个立体的角色就呈现了。
我们终于明白印象画派为何能在近代异军突起,梵高烈焰似的线条和笔触,还有质朴的形象,两个明显收敛方向之间的张力烧灼人心我们也终于明白中国古典水墨画的意境,“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你近看水墨交融,笔墨在宣纸上韵动,远看形象又栩栩如生,你在水墨与形象之间的联想收敛反复游移,拉开了张力,拉开了韵味,拉开了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也和书画同源,你的想象力当然可以朝着音律的方向收敛,也收敛于诗人精心挑选的字词意象,而且中国大部分字词都有诸多收敛方向,例如一个菊花的“菊”字,有“采菊东篱下”的隐士意味,有“丛菊两开
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幽幽岁月,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杀气……一个简单的“菊”字就有很多层次的收敛方向,所以短短几句,就可以意蕴万千,复杂到了极致舞蹈纯粹的美感也来源于此,一个美丽的舞姿也会提供多个感知联想收敛方向,最常见的就是远远延伸的肢体和紧绷内收的身体;同一段舞蹈,舞者的身体运动可以舒缓可以急促,舒缓和急促收敛于同一个身体。
当然我们也可以不提供收敛的方向,例如《断臂的维纳斯》,美丽的身躯,残缺的双臂,为你提供了无数姿势收敛方向,但都收敛不了,这才是她的绝美之处而且一旦双臂固定下来,魔力反而消失这也是为什么现代艺术越来越怪诞的原因,在打碎你固有观念的同时,让你重新基于感知进行联想收敛,你越看不懂,不就越无法收敛了么?但是现代艺术某些形式过于怪诞,以至于基于感知完全无法收敛,思维直接发散了,你直接睡着了,那么这个艺术品对你而言就失去意义了。
为什么我们能够欣赏悲剧?悲剧虽然让你我陷入负面情绪,它让英雄在命运面前低头甚至殒命,但是你会脑补如果英雄没有被坏人陷害会怎样,越过命运的陷阱会怎样,并且看到英雄的牺牲对整个群体的意义,以及由此而升起的崇高感,这些都是悲剧把英雄的命运撕碎给你看后,你的联想收敛层次,是不是也很丰富?想想岳飞的悲剧,想想
俄狄浦斯的悲剧,想想《权力的游戏》中第一季就被砍头奈德的悲剧……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权力的游戏》前半段简直精彩绝伦,世界观宏大,线索庞杂,人物的命运交织纠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有太多猜测,有太多可以收敛的方向……然而到了最终季——第八季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都有了收敛完备的结尾,我们纷纷悲叹神剧烂尾。
那是因为剧情 收敛就像概念收敛一样——被固定了下来,猜测和联想失去了根基,也就没有余韵不觉味道了……最后我们还会落到建筑上,为什么有一类建筑空间特别招人喜爱?无论古今中外的建筑,灰空间就有这样的特点,它提供了建筑中模糊的联想收敛地带,它既像室内又像室外,灰空间的营造往往是一个建筑的点睛之处,这也是中国传统院落的精髓所在。
为什么现代建筑中各种贯通空间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如同灰空间一样,它也提供了这种模糊性,反而一间一间确定的房间就像确定的概念一样, 缺乏吸引力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恒大许总的“莲花”体育场显得格调不高,因为太具象了,完全没有自由联想的空间,只看一眼,就收敛到概念上了,这不就是一朵巨大的莲花吗?是不是很索然无味没有惊喜!。
综上,好的艺术品都有一个特点,提供相对明确的感知,留有足够模糊的空间去让你发挥想象,又不是无边无际的思维发散,而是似乎有无数个收敛方向,但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全收敛因此内涵显得特别丰富,仿佛永远解释不完,永远挖掘不尽。
你想想那些绝世名作是不是都有这个特点——《蒙拉丽莎》、《红楼梦》、贝多芬的交响乐……等等,名作是拒绝解释和概念化的……我们其实还可以再深入一层,剖析美的定义,我为什么在定义中用了收敛一词?这其实是一个数学概念
,表达函数收敛到一个极值附近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在深度神经网络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将很多复杂的现象,迅速收敛为确定的概念,从而让机器获得智能因此,人性中最可宝贵的部分,就藏于审美过程中从感知出发,联合你所有的过往经验和想象,向着更高一层的概念收敛跃升,最可宝贵的就在这收敛过程中,而不是收敛的结果。
这里是人类升华其感知的过程,可以说这是人最根本的存在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和机器所在机器的统计性收敛效率极高,但没有觉察、内省和反身性,因此其智能还停留于较低的层次什么时候机器可以觉察自身的概念收敛,出现了不以寻觅结果的收敛过程,并享受,那么机器也会更像人类了,智能也会柔软下来,不会像现在这么锋利。
因此,我们终于可以说人性中最宝贵的部分就藏在美感中,美是人性的终极奥义只有我们人类可以沉浸在对自己想象力收敛过程的欣赏中,而且每一次欣赏都是一次自我欣赏,自我加强这种能力是人类最特殊的能力,蕴藏着创造性、复杂性和可能性,这也是我们人类进步的源动力所在……。
举一个科学家的例子,我可以想象,当年牛顿在他的脑海中检视了自己的感知材料——例如落地的苹果等等,自由联想,慢慢收敛出三大运动定律,我觉得他的最大快乐就在这收敛过程中:大脑中翻滚着无尽的浪涛,隐隐约约看到暗海中泛起的微光,奋力游过去,终于发现珍贵宝藏。
我想,当他寻到宝藏的那个夜晚,平静地走出乡间的书房,抬头看天,万物归位,他的美感一定是很极致的,会像听到宇宙交响乐般浑身起鸡皮疙瘩……好了,最后总结一下:第一,审美是由“自下而上”的感知和“自上而下”的全脑意识过程(包括想象力)两部分组成,意识不能脱离感知,审美可以看做感知和想象力的自由游戏;
第二,美是大脑基于感知的不寻觅终点的联想收敛过程,美感就是对这个过程的主动觉知,是形成中而未形成,是模模糊糊、明明白白地不太明白的感觉;第三,美是人性的终极奥义,是人最根本的存在,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人才是真正自由的,而且其中蕴藏着复杂性和可能性,以及最终极的创造性……
注:这是我之作视频的文字稿,这是B站视频链接,可以配合食用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A411i7rn/www.bilibili.com/video/BV1PA411i7rn/
注:有人问审美是大脑基于感知,不以寻觅结果为终点自由联想收敛过程这是审美过程,如果我看到一些不好的东西,产生恶心的感觉联想到一些不好的东西,是不是不算审美呢?回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里我简单说一下,就是当你看到恶心的东西,你没有立马升起抗拒之心,收敛到一个这个是不好的东西上(其实已经收敛到概念了)我要逃开,你还能守住你的感觉,去体验,去联想,这也是审美,欣赏悲剧和恐怖场景的时候就是这样。
还有一个例子,人一般对苦味是抗拒的,但是当我们喝茶、喝咖啡、或者吃苦瓜,很多人不喜欢,立马从感觉到概念(怎么这么难吃),就从这个感觉逃开了,但是有些人就能不抗拒这些感觉(因为当然首先ta知道这是没有毒的,是食物),品啧苦味,甚至品尝出苦味里的层次,不抗拒,你就会欣赏这种苦味了,有人还上瘾了。
吃香菜也是这个道理……或者说咸豆腐脑和甜豆腐脑也有这个道理无论这个场景你初次碰到多不喜欢,如果是安全的,你能守住这份感觉,不逃避,也能有审美的境界一旦你升起概念,厌恶之心升起,或者喜爱之心升起,归类到不好和好的事物,或者说要抗拒的事物和喜欢想占有的事物,就会远离审美的境界。
说实话,审美过程点禅宗……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