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铝浩建材厂官网!
常见问题list center

全国服务热线

佛山铝单板厂石纹铝单板(诗经形容山)

作者:www.aadkj.com 发布时间:23-04-26 点击:27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4期,原文标题《中的重要山脉》文/李秀莉

蒙山:较少听说的蒙山,实为山东省第一大山,深藏不露,白云流水环绕之岐山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因山形似柱,也被称为天柱山又因有东西二峰,中为缺口,形似箭括而俗称箭括岭岐山县即以境内有岐山而得名从《岐山县志》的描述中可以一窥岐山附近形势:“岐山北横,渭水南环,周原峙是东隅,卷阿抱于西鄙。

”历史上,岐山是周朝的肇基之所,文王、武王、周公、召公皆诞于此地相传周太王古公亶父曾为避戎狄侵逼,离开豳地(古地名),越过梁山,徙居到岐山之下的周原,后打败尾追而至的戎狄,势力日渐壮大,为开创周室奠定了基础。

《诗经·大雅·绵》和《诗经·周颂·天作》记录了这段故事,并赞颂了周人在岐地延绵不息的历史《诗经》中关于岐山的诗篇共4首:……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大雅·绵》)……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周颂·天作》)

……居岐之阳,实始剪商……(《鲁颂·閟宫》)……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大雅·皇矣》)旱山又称汉山在今陕西省南郑县南,是米仓山在汉中境内的主峰,《舆地纪胜》写道,汉山“四峰八面,南接巴山”根据《汉书·地理志》《水经·沔水注》等记载,淮河支流池河、涔水均出自旱山。

周王朝时期,旱山封给了褒国,褒国国君非常重视旱山的祭祀,甚至将它看成是神山周王赴南国会见诸侯,多在旱山脚下安排祭祀活动,由周王和褒君共同主持褒国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了和周王朝的友好关系《大雅·旱麓》是《诗经》的祭祀名篇,记载的就是旱山的祭祀场景。

诗歌前三句“瞻彼旱麓,榛楛济济”“瑟彼玉瓒,黄流在中”“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充分展现祭祀现场的风光和庄严最后笔头一转,以劝诫收尾,“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提醒诸侯国不以邪道求福,不要违背先祖之道求福。

景山景山有说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汳水、商丘古城北38里相传商汤始居之地景亳就是因其地有景山而得名商汤灭夏后在亳建立商朝,与景山相对而望《诗经》中关于景山的诗篇共3首《鄘风·定之方中》说,“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歌颂殷先祖成汤、武丁祭庙之乐的《商颂·玄鸟》中提到,“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说商朝先王成汤在世的时候,承受天命不懈怠,裔孙武丁至为贤德,能承担起成汤遗业《商颂·殷武》的结尾也将景山作为情感寄托的对象:“陟彼景山,。

松伯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大意是,登上景山山巅,看着松树柏树挺拔参天的样子,砍下它们制成方椽,修建寝庙让先祖神灵得以安息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殷商先人们的浓厚思念与敬仰之情敖山古山名。

也作嚣或隞,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北南宋吕东莱曾根据《左传》推论敖山之形势,认为晋师救郑时,能在敖山前设七处伏兵,由此可见敖山下地势平旷,可以屯兵,同时草木茂盛,可为障蔽秦始皇统一后曾在敖山置仓积谷,将从黄河而来的山东漕粮转运长安、洛阳。

敖山因此成为当时的战略要地据《诗经地理考》言,敖地山林茂密,北临汴水,南带三皇山,形势险要,是用兵狩猎之所敖山最早见于《小雅·车攻》:“东有甫草,驾言行狩……建旐设旄,搏兽于敖”描写的即是周天子会同诸侯去往敖山狩猎的故事。

今天,敖山已经被黄河水吞食,湮灭无迹,空余零星的地名遗迹供后来者索骥蒙山提起山东的山,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为泰山而在山东省蒙阴县西台村东南处,还坐落着一座深藏不露的高山——蒙山,它是山东省第一大山,周时因处鲁国东部,亦称东蒙、东山。

此山跨平邑、费县、蒙阴、沂南县境,是狭长带状断块山地,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为山东省第二高峰,俗称“亚岱”蒙山最早的文字记载之一即来自于《诗经·鲁颂·閟宫》,“奄有龟蒙,遂荒大东”,意为鲁国拥有龟山和蒙山,并把版图扩到极远的东边,再现了鲁国的辉煌历史。

《鲁颂·閟宫》里还提到了山东的另两座山——凫绎凫即凫山,《舆地志》中记载:“凫山在邹县,接鱼台界形如凫飞”故名绎即绎山,这里的“绎”为连绵不绝的意思《尔雅注疏》云:“言山形相连属,络绎然不绝者名绎”今天,一般认为凫山和绎山分别在山东邹城的西南和东南方向。

两山常连称凫绎,《鲁颂·閟宫》中的“保有凫绎”即为此意峱峱(náo)山之名,一字专用,最早见于《诗经·齐风·还》,“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这是一首猎人间互相赞赏对方高超技艺的生活小诗,充满生动鲜活的气息。

后《汉书·地理志》在描述齐地风俗时转引过该诗这里的峱,即齐国境内山名,在今山东的青州西北、临淄东南一带此后,该山在《隋书·地理志·中》里以“益都,旧置齐郡,开皇初废,大业初置北海郡有尧山、峱山”的介绍出现,光绪年间《益都县图志》记载:“峱山,《隋书·地理志》益都,有峱山。

在县西北二十余里《说文》峱,山也,在齐”峱山周围文化遗存丰富,其北有古代的纪国酅邑(后归属齐),今曰安平城考古学家还在峱山之北的稷山发掘出汉代石室墓(主要参考资料:《诗经地理考》《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地名辞源》《诗经百科辞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