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结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就是一个人,不能顺亲之心得亲之爱,就是大不孝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先看看原文: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 卷七 离娄章句上》)。
上面这几句话很有意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第一句是观点第二句,“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好像是例证观点,其实不是这是孟子说别人对舜不告而娶妻的看法孟子认为是别人的误解所以,才有了第三句话:“君子以为犹告也”。
君子当然就是夫子自道这是孟子为舜不告而娶妻的辩解意思是舜确实是不告而娶妻的,但他是没有法子啊,因为没法子告父母,所以为了“人之大伦”这妻还必须得娶,这就算“犹告也”,因此就不是大不孝这个解释在哪儿呢,在《卷九 万章上》: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因此从上文万章与孟子的对话可以明显看出,一般人对舜的不告而娶妻是有疑问的。
而孟子何等口才,牙尖嘴利,思维敏捷,岂能被这点问题难住,所以他以人之大伦(天理人欲就是)来对万章的疑问同学,有比告父母更重要的选项啊但即使如此,从万章和孟子对话中也仍然可以很明白地看出:第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这种行为就是大不孝。
第二,舜不告而娶妻这件事,是一种“无后”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是不孝的表现,而且是大不孝这句话,是事实导致了结果即“舜不告而娶”这件事,导致“为无后也”这个结果而“为无后也”如果理解成没有后代,岂不是很可笑的,因为一个人结婚告父母与不告父母与有没有后代(孩子)半毛钱关系也没有啊。
问题是,孟子提出论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为什么要紧跟着提出舜不告而娶妻的例子?(而且是别人眼中的负面信息)如果按照现在的理解,无后就是没有孩子,没有后代,那么舜不告而娶妻也罢,告而娶妻也罢,与有没有孩子,与有“后”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啊。
看来,重点是,娶妻告与不告是很重要的,也是衡量孝与不孝甚至是大不孝的标准所以,”无后”一词,与现在理解的”没有后代”完全无关事实上,”不告”与“无后”构成了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换言之,在古人看来,娶妻“不告”,是属于“无后”的行为,而这种“无后”的行为就是最大的不孝。
我们暂时先不讨论“无后”的意义先看一下,既然有最大的不孝,则必然就有最大的孝在孟子的语境中,大孝是什么样的?看看《孟子卷七 离娄章句上》的回答:孟子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己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為然。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孟子口中的大孝是顺乎亲得乎亲反言之,大不孝就是不能顺亲之心得亲之爱,但也正因为(权力斗争的缘故)舜不能顺乎亲之心、得乎亲之爱,所以舜才娶媳妇而不告。
按说,孔孟之道孔孟一道,孟子的思想来源孔子,这是没有问题的孟子自己认为是私淑孔子,“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赵岐注曰:“淑,善也我私善之于贤人耳,盖恨其不得学于大圣人也”(《孟子·离娄下》)所以,有必要看看在孔子眼中的大孝是什么。
孔子的学生问孝于夫子: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译文: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孔子:“ 难在子女的容色上。
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 "(《论语·为政》)这两段对话很有意思在孔子眼中,给老爹老娘口吃的,饿不着,不算孝;丰衣足食,有好酒好菜让老爹老娘先吃也不算孝(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一句反问,直接否定)。
孝是什么?是敬父母(不敬而养跟养牛马一样),对父母和颜悦色,用孟子的话就是“惟顺乎亲”而这是最难的啊(色难)最难做到的,做到了就是最好的所以在孔子眼中,孝不仅仅是拿衣食供养父母(养牛马也能如此),要有恭敬心,对父母和颜悦色,让父母心情舒畅。
孟子也是这样的观点啊可是舜的苦楚跟谁人说去?娶妻不告父母,天下人也必然误解,必然疑惑认为舜是大不孝不过在孟子眼中,圣人怎么会大不孝?于是孟夫子左支右绌,浑身是嘴,拼了老命给圣人说谎,想起来那会也急得头汗涔涔吧。
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无后的意思就是不能顺亲之心得亲之爱所以万章才提出舜不告而娶妻的例子表达疑惑,所以孟子也会再三再四地把舜的不告而娶拿出来洗,目的就是为了说明舜的不告而娶不是大不孝,因为人家是不得已,有自己的苦衷。
但即使有苦衷,孟子也不敢否定娶妻应该告父母这个社会规则,所以强调“君子以為猶告也”我们好像看到孟老夫子很闹心的样子,他强调:告了,舜告了,犹告也是告,所以舜不是“无后”,也就不是不孝顺亲之心,得亲之爱这可是孟子话语中讲到舜时的关键词:。
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于旻天,何為其號泣也?”孟子曰:“怨慕也”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于旻天,于父母,則吾不知也。
’為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捂脸]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捂脸]。
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你看,在孟老夫子的口中,舜的形象是这样的,老爹虐我千百遍,我待老爹如初恋!“顺于父母”是关键词。
在孟子的笔下,我们看到一个大孝若痴的大舜可惜的是,这肯定不是真实的舜要是如此,国家的宝座恐怕临不到他头上,坐上,也不安稳但架不住孟子不管这些他笔下的舜是他心里描画的理想人物,是大圣之人,是宽厚隐忍孝悌的谦谦君子。
结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就是一个人,不能顺亲之心得亲之爱,就是大不孝。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