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般的解读是:不孝的种种行为里,没有子嗣后代是第一位的但我们说这种理解不算全错,而是片面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首先来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出处是《孟子·离娄上》,原文如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什么意思?孟子的意思是:不孝的行为有种种,其中“无后”是第一位的而舜娶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时,却没有告诉他的父母,这是一种“无后”的表现但是君子以为,舜的行为算是“告”了(不算“无后”的行为)。
那么这里面就出现一个问题,什么叫“告”呢?告,从牛从口,本义是通过牺牲祭祀的手段向祖先汇报自己的言行一来是祈福(请求祖宗保佑)、二来是请命(请祖宗允许自己的某种言行)、三来述功(向祖宗陈述自己的功绩)、四来是请罪(向祖宗陈述自己的过失)等等。
后来,告字本义逐渐泛化,变为平常用语,凡向长辈、上司陈述都叫告而对于告祭祖先的行为又专门创造出了一个字——祰但现在很多民间俗语里还是把祭祀祖先叫做告祭,客家话把扫墓叫告地明白了这个告字,我们还得说一下这个孝字。
孝字的本义是什么呢?《文始·道德经》第十九章“绝伪弃诈,民复孝孳”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和:是和谐、融洽、没有争端孝字,上老下小,本义是上祭下嗣,向上祭祀祖先、向下繁衍后代,完成这两种才算是孝但是随着礼教的兴起,孝字更强调的是对于父母的顺从和敬奉,而忽略了一个宗族成员对于整个宗族的责任。
上祭下嗣才是大孝,而对于父母的孝、只能算是小孝孳字的字形是上兹下子,本义是生殖繁衍孳字又通慈,是指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心对于众多子女中的某一个的慈,只是小慈保证绝大多数子女健康成长、存活下去,才是做父母的大慈。
当孝和孳连用的时候,这个孝字通“考”,侧重于孝敬老人和祭祀祖先伪:形体上的伪装诈:言论上的伪装韩非子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楚国有个人偷盗,他的儿子知道但不去制止后来这个儿子去举报他的父亲父亲被治罪后,他又以孝的理由,请求替父亲受刑。
在刑场上,他说:父亲违法我举报,我这是遵纪守法;父亲有罪我替罪,我是孝我又遵纪守法又孝,为何要处死我呢?楚王听说后,觉得有理,就把他赦免了这就是著名的“直躬救父”的故事像直躬这样不是真正的孝、也不是真正的遵纪守法,而是诈伪。
在父亲偷盗犯罪这件事上,直躬与其父的意见显然是不一致的,这就是失和正是因为这种失和在先,才有了后面的诈伪真正的孝应该是在父亲偷盗之前进行劝阻,甚至在父亲违法时应该以大局为重大义灭亲因为父亲的违法行为不但会使其自身受到刑罚,更可能会连累整个家族遭受灭顶之灾,使家族祭祀和子孙繁衍无非继续。
其子作为家族的血缘传承人,有义务对整个家族命运负责,而不能仅仅因为一个孝字只对其父一人负责所以,正是基于这个理念,直躬选择了举报父亲,舍小孝而全大孝,这就是古人的理念最基本、最容易出现的诈伪,是基于亲情血缘关系下不得已的诈伪,这叫亲情袒护。
只有绝弃这种诈伪,才能找回真正大孝大孳古人说的“百善孝为先”,本义并不是说孝敬父母最重要,而是说保证宗庙祭祀不绝才是最最重要的在古人的观念里,宗庙和社稷相比,宗庙是重于社稷的江山社稷可以丢,宗庙祭祀不能毁。
毁其宗庙,比灭其国家社稷更严重所以,古人又有“大义灭亲”之说当一个亲人做出危害宗庙祭祀传承行为是,无论他是父母长辈、还是妻儿子女,都是可以诛灭的这就是大孝和小孝、大孳和小孳的取舍所以《文始·道德经》在前一章即第十八章说“。
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孳?邦家昏乱,安有正臣?”说的是在大道不存的情况下,那些个仁义都是假仁假义;六亲失和的情况下,孝和孳都是虚恩伪情当我们明白了孝的真正意义后,这个“后”字就好理解了后字,从卜从口,本义是抉择者、发号施令的人,引申为承担整个宗族命运的人。
那么这个后字就是为整个宗族负责的意思简单说,“后”就是负责任;“无后”就是不负责任那么,这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好理解了,那就是:不孝的行为种种,对于整个家族命运不负责任的行为是最为不孝的那么,舜娶娥皇女英为何要不告其父母,涉嫌落一个不孝的罪名呢?这个我们得联系舜的实际情况来看。
舜当时的家庭情况是:其父是个瞎子乐师,且心术不正而其母呢,是后妈后妈还有个亲生儿子叫象(据说象棋就是这位发明的),也是行为不端后妈视舜为眼中钉肉中刺,经常联合儿子象来陷害舜,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其父是耳软心活,只信其母是不信舜。
但是舜对这些并不计较,虽然多次遇害、多次受到委屈无处倾诉,也依然选择了与家人和睦相处尧到了老年,想要选一个接班人,四方诸侯就举荐了舜尧要考验舜,用的是“六戚观人法”,就是看他对于他的六亲是个什么态度,以此来看这个人的德行。
那个时候,舜还六亲不全,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一来让女儿贴身观察舜,看看其德行是真是假;二来也看舜对于妻儿是个什么德行大家不要以为娥皇女英二人当时是以公主身份嫁给舜的,那不是她们刻意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是以平民身份嫁给舜的。
当时,舜没有禀报父母,就与娥皇女英二人私配了婚姻我们设想,如果舜把此事禀告给他的父母,后果会怎样?当然是办不成的舜非常清楚这个后果,但是为了大孝——上祭下嗣,完成自己作为家族成员应该肩负的责任,他选择了不告父母而私婚。
这才是真正的“后”——对己对祖宗对后代的负责任,而不是那种不分善恶、不论对错、对父母惟命是从的“愚孝”所以孟子才会认为舜是君子行为,“犹告也”——这也是一种告、且是大“告”至此,我们可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所以会被后世误解两千年,是因为儒家后期偏执的忠孝思想导致的。
强调对于父母绝对的孝,就是为了引出对于君主的绝对忠在这个前提下,“大孝于整个宗族、大忠于整个天下”的思想就变得有些反动了因为这个思想的潜台词是,独夫家贼人人得而诛之孟子“独夫可诛”“民贵君轻”的思想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礼教逐渐成熟固化后,也变得反动了。
所以朱元璋因此曾经把孟子丢出孔庙,差点儿挖坟掘墓拉出来鞭尸愚忠愚孝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看问题的高度、广度和深度,这些思想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人少有智者、多有牛犬而文始道文化却要我们“热心只为天下治、冷眼看透世间情”,着眼点在整个宗族乃至整个天下,要顾大局、识大体、大事不糊涂,一切以大局为重。
修道,核心在一个“治”字,治身、治家、乃至天下成仙了道只是小道,天下大治才是大道,所以才有了那么一句俗语叫做“乱世道兴”,只有在乱世才能看出道家人物的担当,舍清静无为而用文治武功有为任何时代,只有明白了自己的“后”,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一个真正的修道者!
手机: 电话: EMAIL:68048562@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 网址:www.aadkj.com
Copyright © 铝浩建材厂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4042242号-4 xml地图